第11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过敏性鼻炎”又到敏感季
冲泡紧压茶有个小技巧
闪腰出现4种情况需及时就医
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
15个饺子热量接近1顿正餐
微波炉用圆盒加热更均匀
缺B族维生素脾气会变差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4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敏性鼻炎”又到敏感季
这些知识需要早知道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耳鼻喉科主治医师 王蕊
 

当前是春暖花开、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但同时也是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涕、鼻塞……这些常常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的症状其实大部分都是过敏性鼻炎引起的。下面就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王蕊带大家了解一下过敏性鼻炎。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疾病。以发作性喷嚏、流涕和鼻堵为主要症状,可分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见过敏原为花粉(春季的树木花粉、夏秋季的杂草花粉)、真菌等季节性吸入过敏原。

花粉过敏引起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它可以持续或间歇发作,程度可轻可重。

除了会出现打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的鼻子症状,还会出现眼痒、流泪、眼红的眼睛症状,以及皮肤瘙痒、皮疹的皮肤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内耳和咽腭部瘙痒。

严重的还会诱发哮喘,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而诱发的多因素疾病。过敏性鼻炎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于所有年龄段。

遗传因素 过敏性鼻炎的多种表现型都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是一种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过敏性鼻炎患者具有特应性体质,通常显示出家族聚集性。

过敏原暴露 过敏原是诱导特异性IgE抗体并与之发生反应的抗原。它们多来源于动物、植物、昆虫、真菌或职业性物质。过敏原主要分为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

吸入性过敏原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原因,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等,此类过敏原的浓度和过敏性鼻炎症状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食物过敏原多可引起皮肤、消化道过敏,也可引起鼻部症状,但在过敏性鼻炎不伴有其他系统症状时,食物变态反应少见。对于婴儿来说,多数是由牛奶和大豆引起的。对于成年人来说,常见食物变应原包括:花生、坚果、鱼、鸡蛋、牛奶大豆、苹果、梨等。

过敏性鼻炎有什么症状?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

喷嚏 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一次可以打几个,也可以打十几个,多在晨起、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可能为组胺刺激神经反射所致。

清涕 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

鼻塞 鼻塞多由于鼻黏膜及鼻甲水肿,加上分泌物阻塞所致。发作过后,鼻塞就消失,反复发作或发作时间过长者,水肿黏膜有可能进一步形成鼻息肉,使鼻塞加重变为持续性。

鼻痒 大多数患者鼻内发痒,除鼻痒外,咽喉、眼、耳、气管等处也可以有发痒症状。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预防过敏性鼻炎,首先从减少环境中的过敏原做起,应尽量避开过敏原和造成过敏原的环境。如,居室要通风,看电视要保持适当距离,化妆品一定要先试再用等等。还要忌吃易致过敏的食品、药品。总之,在衣食住行用方面都需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过敏性体质,适度的运动、均衡的营养、规律的生活作息对过敏性鼻炎也是有好处的,但是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改变过敏体质为不过敏体质,从这一点来说过敏性鼻炎是难以根治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对鼻子进行适当的按摩,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对鼻梁两侧进行摩擦式按摩,二十次为一组,每次按摩五组,使得鼻梁部有微微发热的效果为佳。

除了常见的预防方法,还可以用生理盐水洗鼻。这个方法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副作用,见效相对药物慢一些,但对于没有鼻甲肥大和鼻息肉的鼻炎患者来说,坚持洗鼻效果很好。平时做好鼻腔的维护,可以减少鼻炎复发的几率。

很多人区分不清过敏性鼻炎和普通感冒,我们可以从症状来区分,首先感冒症状多在7天左右缓解,但过敏性鼻炎可能会持续2周或更久,而且多数不会自愈;其次,感冒常伴有咽喉痛、咳嗽及发热,也会感觉肌肉疼痛,但过敏性鼻炎通常没有这类症状;最后,感冒流鼻涕,开始时多是清水样的,后期可能为黄色黏稠脓涕,而过敏性鼻炎会持续流大量清水鼻涕,如有脓涕,则伴有鼻窦炎的可能。

鼻部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鼻炎患者应尽早就医,进行准确的治疗,定期复查。

□本报记者 陈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