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绕啊绕,绕几千里路也望向归途……”听着这饱含思念的歌,我不禁回想起10岁时跟随父亲初回故里的往事。
那一年,身为篾匠的父亲因病住院大半年,家中一贫如洗。母亲和父亲商量着,让父亲带我回老家一趟,借点钱给我们四兄妹做学费。
小小年纪的我偷听到这些话时,心里忽然沉了一下。于是,我把上学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腊月二十九这趟归途。我跟着父亲坐了5个多小时的汽车,又走了20多里山路,脚底打出血泡,终于在茫茫夜色中,到达陌生的故乡怀抱。
只是父亲的故乡,茅屋居多,田野并不宽广,黄土四处裸露。这里的亲人,真有余钱借给父亲吗?那个大年夜,我看着堂爷爷桌上并不丰盛的几个菜,像个大人般心事重重。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被父亲领着去各家拜年。我乖巧地依着父亲的指点,向长辈们拱手行礼,口齿伶俐地说着一串新年吉祥的话。长辈们都夸我读书年年考第一,有秀才爷爷的好遗传。但夸来夸去,我竟没接到几个新年红包,只有几包装裱漂亮的糍粑或爆米糖,父亲的眉头慢慢皱成了“川”字。
拜完年后,父亲带我去了一个有点破旧的祠堂。他先长叹一口气,极力咽下心底的失望,再领我对着祠堂里的牌位深深作揖,然后指着那祠堂两边刻着的对联,郑重地告诉我:“丫头,这就是你那十里八乡都有名的秀才爷爷亲笔所写。你爷爷不光能教私塾,能写对子,书法也是乡中一绝,一个乡的祠堂楹联和路桥碑文,几乎都是你爷爷写的。要不是他中风走得太早,我也不会只读了3年私塾就去种地,13岁远走他乡学篾匠……”
那个春节,天色很阴沉。但我看着楹联上龙飞凤舞的字,心里陡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应,那个从未谋面的爷爷,在乡邻崇拜的目光里意气风发挥毫泼墨的画面,让我陡生自豪,仿佛有光束泻进心扉,整个人都亮堂起来。
我抚摸着那楹联上的一撇一捺,居然自信而响亮地对父亲说:“爸,我也要练毛笔字,长大后,我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大秀才!”父亲看着眼眸里闪着星光的我,愣了一下,随即连连点头:“好,我家丫头有志气,爸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
随后,父亲又带我来到爷爷教私塾的地方。虽然私塾已成残垣断壁,但在父亲的叙说里,我分明听到了爷爷教书的声音,还看到了故乡元宵节精彩的场面。正月初十开始,各村派出龙灯队外出比拼,两村人一边舞龙灯,一边出对子和接对子,紧张又热闹。有一次,我村的龙灯队接不出对方的上联,被困在他村,一直到秀才爷爷“江湖救急”,接出下联,保住了一村人的脸面。
说着爷爷在对子走天下时代里的光荣史,乌云从父亲的眉头渐渐散去,我们父女俩不约而同地笑了,笑声不大,却足以烘暖身边的凛凛寒风。这是我初回故里的第一次快乐绽放,那份激动,像孩子点燃的大炮仗,即使丢在冷冽的雪地里,依然可以冲天而起,响亮呐喊!
那年春节,原本是一场背向家人团圆的逆行,虽没借到多少学费,父亲却在与故土的对望里,汲取了先人烙在文字里的力量,使得他让孩子继承家风读书成才的决心,如燎原之火,再未熄灭过。之后,他一次次咬牙迈过难关,供养我们四兄妹相继考学,我和小弟先后继承了爷爷的衣钵,都成为了教书的先生。
绕行千里的归途,辛苦异常,却让我与故乡结下了根须相连的默契。善写书法、能写对子的秀才爷爷,像故乡一颗最美的星星,嵌入了我的生命天空,伴我一路追赶绚丽的朝霞。“星辰故里,欢喜如初”,即使步入中年,我依然还记得那个春日,祠堂楹联上龙飞凤舞的书法映入眼帘时,一片星光泻入的灿烂瞬间……
□黄小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