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网友都关注到了这样两则新闻。一则是某女士长期每天用温水冲调服用一杯蛋白粉,居然查出了慢性肾病;另一则是,某男性为了健美只吃鸡肉,在一个月内就消费了160袋鸡胸肉,看到体检报告才发现肾损伤了。难道说,高蛋白食物非但不能补充营养,反而是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肾脏健康“杀手”?蛋白质到底吃多少才合适?
蛋白质缺乏 造成生命动力不足
蛋白质,又被称作“生命的基石”,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能促进身体代谢,为人体提供能量。一旦缺乏,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免疫力下降 蛋白质是合成抗体的主要成分,包括白细胞、T淋巴细胞等。一旦缺乏,不利于免疫细胞的修复,会导致人体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
肌肉流失 蛋白质是促进肌肉合成、延缓肌肉衰老的重要成分,缺乏后可能导致肌肉合成少,使骨骼和器官缺乏保护。
消化功能受损 蛋白质是合成消化酶的原料,蛋白质不足,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会受损,基础代谢率也会下降,可能出现肥胖、动脉硬化等情况。
导致内分泌紊乱 人体内除了胆汁、尿液以外,很多组织结构的修复和体液循环都需要蛋白质参与。蛋白质缺失可能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营养流失,出现脱发、皮肤松弛无光泽等表现。
导致记忆力下降 蛋白质能合成脑脊液,是帮助大脑清除废物、促进细胞生长和修复的重要物质。中年以后,神经细胞会不断减少,如果缺乏蛋白质,可能加速大脑衰老,导致记忆力下降,诱发阿尔茨海默症。
蛋白质摄入过量
易损害肾脏
高蛋白饮食指的是在日常所吃的膳食中含有更高比例的蛋白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身和瘦身的关注度增加,高蛋白饮食越来越受到青睐,尤其是在青年人饮食中占有较高比例,甚至还一度被标榜为21世纪首选的最健康和安全的饮食方式,但蛋白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一方面,我们的身体并没有把多余的蛋白质存起来慢慢使用的机制,过多的蛋白质需要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时间久了,就可能造成肾损伤。
另一方面,蛋白质食用过多,多余的部分可能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等问题;也可能促进钙从骨质中溶解,进而引起钙元素的流失,增加骨质疏松、肾结石等疾病的风险,不利于身体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认为高蛋白饮食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倡的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是一回事,这其实是个误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蛋白质占总能量供给量的10%-15%为宜。年龄越小,蛋白质供能占的比例适当增加。为改善膳食蛋白质质量,在膳食中应该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蛋白质,一般要求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应占膳食蛋白质总量的30%-50%。高蛋白饮食则不同,它是要提高蛋白质的摄入总量,一般超过推荐摄入量两倍。长期服用蛋白粉,以及一个月内吃掉160袋鸡胸肉,很可能发生蛋白质摄入过量的情况。
如何健康地
摄入蛋白质?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成年人蛋白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g/kg体重。根据体重代表值最终确定中国成年男、女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分别为65g/天和55g/天。对于患有疾病,尤其是肾功能本身存在异常的人,其摄入量则应当遵循医生的建议。
对于健康成人来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两倍推荐摄入量是一个比较安全的上限,虽然一些人群在摄入3-4倍蛋白质推荐摄入量时并没有出现有害的症状,但是不建议人们长期过高的摄入蛋白质。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质两大类。植物性蛋白质中,谷类含蛋白质8%左右,蛋白质含量不高,但由于谷类食物是人们的主食,所以仍然是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豆类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也比较合理,在体内的利用率较高,是植物蛋白之中的优质来源。动物性蛋白质中,蛋类和奶类氨基酸组成比较平衡,是人体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要摄入蛋白质,建议在多吃上面提及的这些食物的同时,保持膳食均衡。(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