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四时变化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可采取调摄精神、注意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多种措施,以与四时气候变化保持协调一致,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今天,我们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主治医师周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四时养生”的小知识。
“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是怎么回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段话提出了两个养生要点:一是“四时阴阳”乃万物生存的根本,只能顺之不可逆之。二是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其目的也是顺从“四时阴阳”这个万物之“根”。
中医认为,春夏行阳令,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冬行“阴令”,秋为“太阴”,冬为“少阴”。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春夏之所以要“养阳”,是因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能为患,稍不留意便会感冒,故不宜过早减衣,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使少阳之气生”。
夏日炎炎,阴气内伏,暑毒外蒸,人体外热内冷。人们喜纳凉、吹空调、喝冷饮,殊不知纵意当风,任性食冷,均伤人体之阳,易患暴泄风寒之疾。此时须通过适当运动、晒晒太阳来促进阳气升发,注意不要贪凉饮冷、吹空调、睡冰垫伤了阳气,远比吃各种补药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同理,秋天燥邪为患,易伤阴,宜服用滋阴之品及搽护肤品以防燥邪,“使太阴之气收”。
冬天寒冷,人体外冷内热,但人们喜食辛辣,或饮酒以御寒。而辛辣食物易生内热,喝酒太多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少熬夜,少抽烟喝酒,也比吃药丸补益更有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养生理念,是提醒人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四时养生。这种养生理念,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很多民谚和习俗中。如“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吃萝卜夏吃姜”等。春天不减衣,就是“养阳”;秋天不加帽,正是“养阴”。萝卜清凉通气,冬天吃了可解体内之热。姜性温辛,夏天吃了可补养体内耗损的阳气。
“秋冬养阴”怎么养?
根据中医四时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冬季节,应该注意润燥养阴、滋阴润肺,通过内养来对付外邪,所以说养阴是秋冬养生的根本。在秋冬之时使人体内的阴精得以充满,平调体内阴阳,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保持相对健康的体魄。
我们都知道,人有三宝——精、气、神,其中“精”为初始之本,人体的血和津液都归于“精”,又称“阴精”。津液包括除血液外的一切液体,如组织间液、细胞内液、血浆、唾液、胃液、泪液、汗液、关节滑液、尿液等,起到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润泽皮毛、肌肉、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关节、眼、口、鼻等。
秋冬季节,作为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阴,即血、精、津、液很容易匮乏,形成“阴虚”,通俗地讲,即表示人体正在透支身体储存的能量。
“阴虚”会导致五脏虚弱劳损、百病丛生。由于阴虚造成人体营养不良,将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活动。
那么,该如何“养阴”呢?
慎食辛辣、适量饮酒以“养阴” 多食辛辣之物,或喝酒过多,会大量消耗人体津液,出现发热、盗汗、口干舌燥等状况,不利“养阴”。
调整精神心理以“养阴” 秋冬万物敛藏,人的神志也要随之而调整。秋天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更不要“悲秋”。冬天要使“志若伏匿”,心境平和。这是精神心理上的“养阴”。
静坐吐纳、吞咽津液以“养阴” 每日睡前或起床前,闭目静坐,气沉丹田,专注于呼吸,多咽津液,以滋润五脏。
有益于“养阴”的药物,有麦冬、西洋参、生地黄、玉竹、枸杞子、百合等,可酌情服用。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