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主要负责排泄体内代谢废物、调节血压和分泌多种重要激素等,是人体的“净化工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提醒,肾脏受损时往往悄无声息,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等到出了问题,可能已经很严重了,早筛早诊是慢性肾脏病科学管理的“第一步”。
慢性肾脏病危害深远
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当各种原因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常常起病隐匿。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表现,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容易被忽视。
近年来,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2018-2019年,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8.2%,成人慢性肾脏病人群高达8200万。
当疾病进展至终末期,往往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不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高昂的医疗支出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22年底,我国接受透析的人群数量已超过100万。慢性肾脏病已成为亟需提升认识、强化重视的健康威胁之一。
识别增加慢性肾脏病发生风险的因素
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改善疾病预后、提升健康收益的有效途径。在缺乏早期症状的前提下,如何及时发现是否患病?这就需要识别增加疾病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风险程度进行一定频次的疾病筛查。
除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等肾脏病变,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超重或肥胖和肾病家族史。近年来,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球动脉硬化对肾脏健康的威胁逐渐加重,特别在老年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风湿免疫病 慢性肾脏病常常与这些疾病相伴相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这些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慢性肾脏病,例如,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30%-40%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20%-6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脏受累;另一方面,罹患慢性肾脏病不仅会加重原发病,亦可能导致不良预后,例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后,心血管等不良事件和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人群(BMI≥28kg/m2)慢性肾脏病患病风险升高30%。一方面,超重或肥胖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和脂质代谢的改变,导致肾脏损伤,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另一方面,超重或肥胖人群更容易存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导致肾脏损害。
除上述因素外,年龄增长、合并酒精性脂肪肝/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健康问题、具有肾病家族史或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也会增加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风险。
知晓不同人群的疾病筛查要求
《慢性肾脏病多学科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合并心血管高危因素和/或心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脑卒中患者应定期进行慢性肾脏病筛查,建议易导致肾脏受累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尽早、定期进行慢性肾脏病筛查。
对于存在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1次慢性肾脏病筛查,包括UA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eGFR(估算肾小球过滤率)检测,并定期监测血压。对于未合并慢性肾脏病高危风险的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慢性肾脏病筛查,并定期监测血压。
另外,如果出现以下“预警”信息,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尿液中出现血丝、鲜血或尿色浑浊;持续的腰痛或下腹部疼痛;频繁的尿意、尿频或尿急;尿液颜色异常,如深色尿液或带有异味;疲劳、无力或体重下降;水肿或高血压。
□本报记者 宗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