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关爱耳健康 助力美好“声”活
常练八段锦保护多系统器官
5个泡脚习惯很伤气血
“三加强”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 安全监督巡查
每次唱歌最好别超过20分钟
女性颈围警戒线36厘米
冷冻食品不可反复冻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3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爱耳健康 助力美好“声”活

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耳鼻喉科康复治疗师
崔庆佳
 

耳朵是人类的第二双“眼睛”,能帮助我们聆听世界,感知万物。听力损伤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沟通,更会对生活、学习、就业以及社交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喉科康复治疗师崔庆佳提醒,听力损伤并非无法避免,及时找出原因加以预防,可有效干预。

耳朵灵敏又脆弱

耳朵是听觉器官,主要功能是感知外界环境中声音的刺激。耳朵的结构非常精细、脆弱,灵敏度也很高,过强、过长时间的声波刺激都会影响到它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会引起顽固性耳鸣、耳聋、头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在声波传导的过程中,耳朵中任何一个“小零件”的受损,最终都会影响到听力。灵敏的“声波感受器”位于一个很深的腔室内,通俗来讲,就是类似于被一层膜包裹着悬浮在一个封闭的含水腔室内。这个腔室就位于两侧耳朵深面的颅骨深部,其体积可能连一粒花生米大小都不到,稍微大一点的振荡或过强的声波刺激就会损伤它。

如何进行听力健康管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全国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听力残疾人群数量高达2780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3,居五大残疾种类之首。此外,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为1‰-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期和青春期听力障碍的发病率达3‰-4‰,成年后发病率约为1%,而6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甚至高达50%。因此,倡议全社会提升全生命周期听力健康管理意识。

全生命周期听力健康管理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对孕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阶段进行连续的听力健康管理和服务,对影响听力的因素进行综合治理。那么,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哪些预防和发现听力下降的措施呢?

孕期 遗传是先天性听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建议加强孕前检查,特别有耳聋家族史或曾生育过耳聋患儿的夫妇,尽可能在孕期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另外孕早期应尽量避免病毒感染,如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和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婴儿期 感染是导致婴儿期听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或神经系统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用药是预防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重要措施。另外,降低环境噪音、避免中耳炎的发生也同样重要。

幼儿期 造成幼儿期听力下降的原因较多,做好预防措施尤为重要。有耳聋家族史者,建议耳聋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新生儿期有窒息及病毒感染等病史的,建议听力检查每年1-2次;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听力损失;避免头部外伤和接触噪声。该时期轻中度听力损失易被家长忽略,如发现孩子有拍打或抓耳部,对声音反应迟钝,反问多等情况,要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青少年期 尽量不戴耳机,尤其是入耳式耳机;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不长期过度用耳。

成年期 工作劳累压力大、长期疲惫、睡眠不足,要警惕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听力下降,应尽量避免。

老年期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性听力下降易导致老年人沟通障碍、孤立自闭,目前研究表明其与认知障碍或痴呆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老年性听力下降要早发现、早干预,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如出现听力下降,可借助助听装置、人工耳蜗等科技手段进行听力言语康复,享有健康幸福晚年。

做好以下几点积极预防耳损伤

尽量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尤其是少用入耳式耳机。一天戴耳机的时间建议不超过一到两个小时,音量不要高于50分贝,晚上不要戴着耳机入睡。

游泳时尽量保护好耳朵,不要让不洁的水停留在耳道内。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少去环境嘈杂的场所,需要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应该佩戴耳塞等防护设备。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疾病。慎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不要自己盲掏耳朵,力度掌握不好容易损伤耳道。

注意预防感冒,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可减少耳损伤发病因素。

当感觉自己听不清楚别人说话或耳鸣、耳闷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报记者 陈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