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欣欣)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场上了解到,本市立足首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城市安全发展规律,积极筹划韧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两年的时间内,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下一步,将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为提升城市韧性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引。
据了解,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安全发展的新范式。2021年10月,北京市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四个维度明确了78类任务分工。2022年4月,成立“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对韧性城市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两年来,在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方面,北京市遵循“让”“防”“避”的原则,优化城市“硬件”空间布局。编制韧性城市空间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标准,填补了国家及地方标准的空白。
在强化城市工程韧性方面,北京市注重提高建筑、生命线系统等城市“硬件”防灾性能,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正按照分布式、并联式新模式逐年推进建设,重点强化系统的联通性和区域自循环,进而提升城市生命线整体韧性水平。
在提升城市管理韧性方面,北京市立足转型发展实际,探索构建城市和社区两套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韧性和社区韧性试评价,梳理首都安全发展进程中韧性指数,分析改进重点,明确提升方向。
在培育城市社会韧性方面,北京市注重强化城市“软件”中政府、社会、公众的认知及应对冲击的意识能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多元融合,注重培育韧性城市素养,提高社会动员及救助能力。全市每年发动应急志愿者20余万人次,直接服务社会公众超过100万人次。
下一步,北京市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遵循前瞻性、指导性、理论性的总体原则,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同时,抓紧谋划制定《北京市2024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方案》,从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分级分类明确年度重点项目,确保韧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