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将至,各类鲜美的水产成为人们餐桌上受欢迎的食品,许多人为了追求口味鲜甜更是喜欢生食水产品。近期,多地出现疑似因生食淡水鱼而患肝吸虫病的病例。昨天,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广大消费者发出提示,谨慎食用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的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
生食水产品存安全风险
生食水产品是以鲜、活、冷藏、冷冻的鱼类、甲壳类(如虾、蟹)、贝类、头足类(如鱿鱼)等为主要原料,经洁净加工而未经腌制或熟制的可直接食用的水产品。根据水产品生长环境不同分为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生食水产品属于高风险食品,饮食不当会引起食源性疾病。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方面:
感染肝吸虫 水产品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有吸虫、线虫。淡水产品最常见的是肝吸虫,肝吸虫病是生吃含有肝吸虫囊蚴淡水鱼或虾引起的寄生虫病;而深海鱼是另一种寄生虫——“异尖线虫”,这种寄生虫疾病主要由生食海产鱼类引起。
感染致病菌 海产品中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生食受其污染的水产品可引起食源性疾病,潜伏期一般为10小时左右,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呕吐、发热,严重可出现脱水、休克及意识障碍,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在夏秋季尤为高发。
感染病毒 海产品中病毒以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生蚝、蛤等贝类海产品容易富集诺如病毒,生食受其污染的水产品可引起恶心、腹泻、呕吐、发热等不适症状。牡蛎诺如病毒总检出率冬季最高,可高达30%,因此诺如病毒食源性疾病在冬季尤为高发。
谨慎食用 防止“病从口入”
为预防疾病,控制风险,确保食品安全,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示消费者: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新鲜食材 在食用前,应观察产品是否有不明异物和正常色泽,组织按压是否有弹性。此外,了解水产品的产地,寒带大陆架和深海等环境良好水域产的海鲜更适合生食。
若不能立即食用,务必低温贮藏 因为动物性水产品营养丰富,比常见的畜禽肉类更易滋生微生物,自身内源酶的作用更加突出。食用时,产品应置于食用冰上以延缓微生物生长,同时应尽快食用完毕。
处理水产需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严格区分生熟食品用具,切生熟食品所用的刀和砧板要分开,不可混用;盛过生鱼的各种用具要洗刷干净,避免厨具、餐具混用出现间接交叉感染。
适度适量食用 生食水产品时,应适度适量食用,若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由于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通常在冰温条件下食用,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消费者来说应谨慎食用,以免造成肠胃不适。食用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容易引发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孕妇及中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不建议食用。一旦食用后身体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就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吃生鱼片的时候喝高度酒、蘸芥末、吃大蒜均不能有效杀死鱼肉内的寄生虫。研究表明,酒、醋中的乙醇、醋酸浓度远未达到消毒浓度,加上浸泡时间很短,用酒、醋或者其他调料处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并不能有效去除其中的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更不能去除有害性化学物质。
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
餐饮服务单位应落实好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许可的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生食类食品制售。
餐饮服务单位应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不采购来源不明的螺、鱼、虾、蟹等水产品。经营菜品包含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的餐饮服务单位,必须由专门的养殖基地供货,且每批次产品要附带寄生虫、微生物及农残药残等项目的检验合格报告。
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生食类食品时,要经营来源可靠的海水产品,不提供生食畜禽制品,原则上不提供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加工制作要在生食类专间中进行,加工过程中控制好环境温度及制售时间,避免微生物繁殖。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