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余翠平)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北京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如何擦亮大戏看北京这张“名片”,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
“作为一名昆曲演员,我看到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规划,感到很欣喜,足见北京对于演艺行业的重视。在我看来,北京的艺术院团种类众多,名声也很响。北京既有舞蹈、芭蕾、戏剧、杂技等门类,也有包括京剧、昆曲、梆子、评戏、曲剧等各个剧种,北京还有许多家优秀传统戏曲院团。这是北京打造“演艺之都”的独特优势。”魏春荣说。
魏春荣建议,北京是首都,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在艺术领域对全国具有引领作用。在打造“演艺之都”的过程中,要坚持“请进来”的理念,让全国的优秀艺术院团都能来北京演出,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愿意到北京看各种演出。同时,通过精彩的艺术表演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更多地欣赏我们的文化艺术魅力。
魏春荣认为,要做精良艺术作品,就要有精神内核、格局、立意,也要让观众喜闻乐见,让观众能够共情和共鸣。“演艺之都”的建设除了要有精神内核,还离不开人才传承与培养。她希望多给青年人机会,让更多青年艺术家在舞台上绽放风采。
“现在,北京演出行业全面迎来复工复产,我也很开心。2023年,剧院会十分忙碌,我们也愿意在年节的时候,为大家献上一台又一台的精彩演出。”魏春荣说,作为一名演员,最重要的是贡献优秀的作品,“这两年我也排练了两出大戏,关汉卿的《救风尘》和反响很好的《国风》。观众会发现,传统艺术同样能够体现当代精神,赢得青少年的喜欢。”实习记者 曹立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