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特殊工种劳动者的退休算法不能成为“糊涂账”
多管齐下遏制“好评返现”乱象
别让性格测试 成为新型就业歧视
让未成年人 远离网络消费陷阱
提振汽车产业
对儿童教育培训市场 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平凡创新工程”让一线职工勇于创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6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性格测试 成为新型就业歧视

 

“95后”北京市民小白最近正在求职,每次投简历前,她都强迫自己做一次MBTI测试,只有测出“完美人格”,她才会放心地将简历投递出去。小白这么做并非毫无依据。记者最近在一些互联网招聘平台上看到,有不少求职者吐槽“过了公司终面,却因性格测试结果和岗位要求不符被辞退”;“如何在公司面试做性格测试保证不被淘汰”的经验帖浏览量也居高不下。(6月7日《法治日报》)

作为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人们希望通过MBTI测试进一步了解自己,或是借此在网络社交中打开聊天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这无可厚非。不过,一些用人单位将其作为对求职者的考量标准,甚至根据测试结果决定员工录用与否,那就另当别论了。

《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就业促进法》则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依据性格测试结果将求职者拒之门外,显然有悖于平等、公平的就业原则,属于新型就业歧视。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就业歧视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反映了国家对公平就业的重视。当下,就业歧视除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外,性格歧视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有关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引导用人单位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劳动者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张淳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