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世间再无小岚子
古人这样过清明
开展违法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专项整治
桃树的记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间再无小岚子

 

春分刚过,大地即将回春。然而此刻,备受所有马兰人爱戴的邓小岚老师,却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年初春,也就是在“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刚刚结束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演出归来的第二天,我回到了曾任教三年的“第二故乡”——阜平县马兰村。

怕打扰奔波劳累多日的邓小岚及“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我没有进入他们居住的“马兰新区”采访,而是敲开了20多年前的学生宏伟的家门。宽敞明亮的新民居内,走出一位皮肤黝黑的妇人,先是一愣,马上双手一拍,朗声笑道:“哎呀,张老师,是你呀!”我为她的一眼认出,感动得快要掉泪,忙说:“是,是!”

这一幕,与邓小岚1997年回马兰村寻访,初遇老乡时的情景格外相似。路过麻棚村,邓小岚向老乡问路:“马兰村怎么走?”老乡热情地说:“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到了。”“这是什么村?”“麻棚村。”邓小岚不由回想起自己刚出生不久,因报社转移,被父母寄养在麻棚老乡家的日子,说:“当年报社曾在这村待过,陈守元是我干爹呀!”老乡竟随口问道:“你是小岚子吧?”邓小岚顿时泪水翻涌。几十年未见,老乡竟能喊出自己的乳名,这是何等的深厚情谊。

回到父亲邓拓抗日战争时期率领报社在此战斗工作过的马兰,老乡亲切的一声“小岚子”,将历史与现实连接在一起,续上了邓小岚与马兰村一生割舍不断的情缘。

父亲邓拓与母亲丁一岚因报社结缘,“小岚子”便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诞生于马兰村附近的易家庄村。时光流逝,几代人更迭,但马兰人都知道,自己的村庄曾驻扎过晋察冀日报社;脚下的土地曾掩埋过报社的机器、铅字等物资,浸润过烈士、同胞的鲜血;自家的老屋曾住过报社的同志,住过邓拓、丁一岚,还有“小岚子”。

村民把邓小岚当“马兰村人”,带她转遍了村庄的角角落落。邓小岚更是谨遵父亲之愿,将自己视为“马兰后人”,回京后一直思考着要为依然贫困的马兰做点事。

2003年清明,邓小岚再回马兰,为报社“七烈士”扫墓,偶遇也来扫墓的马兰小学学生。当问及他们会不会唱歌时,孩子们紧闭的双唇、局促的神情,深深触痛了邓小岚,一个想法在她心中生成:教孩子们唱歌,让他们的童年一定要有音乐相伴。

从此马兰路,又见“小岚子”。从2004年回村支教开始,这一做就是18年。邓小岚组建的“马兰小乐队”的动人歌声,也在铁贯山下、胭脂河畔、青山绿水间回荡了18年。有人问邓小岚“因何能坚持18年”,她淡然答道:“不能说是‘坚持’,觉得艰苦、困难才叫‘坚持’。我是真心想为马兰做事,从未觉得苦,那是很愉快的感觉!”

宏伟妈热情地跟我讲了邓小岚及“马兰小乐队”的许多故事,并主动提出带我看看邓小岚留给马兰村的“音乐财富”。

一处是村口山头上神秘的“音乐城堡”。这栋由邓小岚亲自设计、筹建并命名的“音乐城堡”,就是为了要让山里的孩子走进梦中的“城堡”,在里面弹琴唱歌,找到快乐。

跨过胭脂河,入村南苇沟,新修的水泥路如一条丝带,载着我们来到邓小岚主持修建刚落成不久的“月亮舞台”。半圆形的背景墙面、演出舞台、蓄水池塘和观众看台,组合在一起,如嵌在深山里的明月,令铁贯山下幽静的山谷洋溢着浪漫的色彩。我看得出神,恍惚有小乐队、小歌手从舞台中央的小门走出,弹唱着一首首欢乐的歌。

最后,宏伟妈带我走入我曾工作生活过的马兰小学,邓小岚给“马兰小乐队”上课的音乐教室就在这里。穿过头顶写有“岁月如歌”四个红字的廊道,一间音乐气息浓郁的教室映入眼帘,音符在墙上跳跃,五线谱写满黑板,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静默着。宏伟妈说:“邓老师就是在这间教室里,送出了好几代‘小乐队’成员。他们真是幸福,赶上了好年头,遇到了邓老师!”

未采访到他们,我并未感到遗憾。因为,此时走在“马兰路”上,似乎处处都飘荡着清澈婉转的“马兰歌声”:“彩云轻轻飘过铁贯山,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

“马兰路”上,再不会见到可亲可敬、和蔼慈祥的邓老师,从此马兰路,永念“小岚子”。但悲痛过后,我更愿心怀感恩和希望地常回马兰,为马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看着马兰一步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因为,我知道,革命的种子、音乐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已撒遍马兰这块英雄的土地,必将在这里生发、成长,晕染出满眼青绿!

□张金刚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