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厚植职工法治素养是提升和谐劳动关系的应有之义
岗位送到家门口,职工更有获得感
对医美市场乱象 监管要出重拳
首例比特币合同案 为非法“挖矿”敲响警钟
大力提高
“零工之家”让务工者舒心更暖心
“摇一摇”开屏广告 不能以违法为代价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岗位送到家门口,职工更有获得感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大力实施“支部+非公企业+扶贫岗位”工程,引进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入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比如,该市桐梓县木瓜镇群众在小微制衣企业生产线上上班。(12月18日 《工人日报》)

应该说,通过实施“支部+非公企业+扶贫岗位”工程,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就业。另一方面,给一些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借鉴。这样的举措,是多赢之举。

对于职工本人来说,在家门口就业可以照顾孩子、老人和家庭,无疑非常人性化,减少了到外地打工的辛苦。尤其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职工家庭来说,岗位送到家门口是精准扶贫的典范,可以帮助职工通过自己的技能脱贫。

对于企业来说,职工在家门口就业,更有归属感,增强了企业的稳定性,大大减少了人员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在当地落户,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从群众的需求从发,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痛点,这样的实践就接地气,值得肯定。□陶象龙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