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大力实施“支部+非公企业+扶贫岗位”工程,引进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入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比如,该市桐梓县木瓜镇群众在小微制衣企业生产线上上班。(12月18日 《工人日报》)
应该说,通过实施“支部+非公企业+扶贫岗位”工程,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方面,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就业。另一方面,给一些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借鉴。这样的举措,是多赢之举。
对于职工本人来说,在家门口就业可以照顾孩子、老人和家庭,无疑非常人性化,减少了到外地打工的辛苦。尤其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职工家庭来说,岗位送到家门口是精准扶贫的典范,可以帮助职工通过自己的技能脱贫。
对于企业来说,职工在家门口就业,更有归属感,增强了企业的稳定性,大大减少了人员流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在当地落户,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从群众的需求从发,真正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痛点,这样的实践就接地气,值得肯定。□陶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