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王远霞)与传统产业相比,科技企业职工的劳动与创造该如何理解?与制造业、生产型企业相比,科技企业职工有没有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工会路径是怎样的?日前,在第二届“智汇·海淀”人才主题周暨创新论坛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家、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工匠”称号获得者和优秀论文作者围绕创新工匠人文土壤、实践逻辑和培育路径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至此中关村科学城第二届“工匠精神”系列研讨活动圆满收官。
据悉,自2016年起,中关村科学城“工匠精神”研讨系列活动用6年时间,举办了两届系列研讨活动、两次论文征集、两次“创新工匠”评选,共征集到170余篇作品,15人获得“创新工匠”称号。
“培养创新工匠,需要厚培土壤,这样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冯军介绍,企业坚持每年拿出超10%的总营收投入到研发中。例如机房巡检机器人就是在佳讯飞鸿的创新大赛中诞生的,并已在铁路系统机房中投入使用。其实,这款产品本不在研发任务内,只因创新大赛鼓励“业余”兴趣、鼓励试错容错、鼓励跨团队“组队”,才成为可能。
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创新工匠”精神是赓续中关村精神的具体体现,“创新工匠”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优秀代表。同时表示,研讨活动已成为职工在更宽领域、更新视角上认识工会职能的重要窗口,成为工会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关村科学城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匠精神”系列研讨活动是充分展现科学城人才风采的具体行动,是全力打造人才生态体系的有效路径,是持续完善党建引领服务科技格局的生动实践。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是传承“创新工匠”精神、赋能科学城创新发展、助力海淀“创新雨林”生态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今后,科学城总工会将继续坚持因需制宜、因地制宜的评选、举荐、宣传优秀科技人才,激励促进更多优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