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浙江民安救援中心湖州支队队员向小学生介绍救援装备及救援器材。在当日开展的“5·12”防灾减灾日活动上,应急救援人员向小学生们宣讲防灾减灾常识、展示救援装备及救援器材如何使用,并组织师生进行避灾疏散演练。(5月12日《工人日报》)
在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各地学校联合有关部门在校园开展了消防、地震、防踩踏等应急疏散演练,以及对学生普及公共安全知识教育,这是应急安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值得充分肯定。要认识到,在校园定期开展防震、消防等应急疏散演练,不仅利于提高师生在地震灾害等突发事件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而且也让广大中小学生更加懂得保护生命安全的意义。
实践证明,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对在校学生、居民群众防灾和自救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逃生自救知识、技能技巧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日常学习、实战演练。如果没有平时的安全教育、逃生技能教育、生存技能培养,在发生火灾、地震等事故灾难时,很多人无法做到冷静应对,往往惊慌失措,很容易选择错误的逃生自救方式方法。
提高避险能力,开展防灾减灾疏散演练活动是一种生命教育,更是每个人重要的素质教育,应当抓早、抓好,特别是要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应急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应急安全管理和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常态化的情景模拟演习,使其掌握正确的应急自救技能,提高广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