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把更多的工人形象请回荧屏和舞台来
提高避险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
让“职工健康驿站” 呵护更多职工健康
对问题口罩 绝不能掉以轻心
闹着玩还是欺凌?
“工会会员积分制”为职工发展增添动力
莫让贷款APP“日利率” 误导消费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更多的工人形象请回荧屏和舞台来

 

一线工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工人,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工人日报》报道,日前,由广东省总工会、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总工会全资出品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献礼片《工夫》在深圳某影院首映,并在视频网络上线。影片聚焦普通职工的真实经历,记录下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描摹出一幅可感可知的劳动者群像图。

《工夫》的出现,反衬了一个现实——荧屏和舞台鲜见普通工人形象已经有年,因为很少有人愿意编、导、演工人题材。即使有,倘若收视率、票房不高,也没有人愿意投资、制作、播出,这与各种媒体文化娱乐版连篇累牍地追星、“八卦”形成鲜明反差,反映了工人题材影视剧作品被冷落的尴尬与无奈。

文艺创作提倡“双百”方针,没谁不准历史、言情、武侠剧上演,但如果荧屏和舞台充斥帝王将相、武侠高僧、都市丽人,也不是百花齐放吧?当这些题材写滥了、演滥了,也就没意思了吧?我们常见一部严肃题材精品久播不衰,既表明了观众的情趣,也说明了创作的不足,因为它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这使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概念因为“放大”而变得模糊了。但就狭义的工人而言,还是指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产业工人,当然还包括农民工。可惜,这个意义上的工人随着国企的改制变得越来越少了,而民营、外资企业的工人又很少进入作家的视野,农民工的形象则被划入“打工文学”之类,这又使工人的概念不仅模糊,而且缩小了,因此,工人被文学创作边缘化。澄清“生产一线工人”的概念是一个重要前提,明确了这一点,工人形象才能回归本意。

工人题材的文艺创作需要生活。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有多少人体验过一线工人的生活呢?恐怕只能说极少。没有生活就没有感受,没有激情,创作不出来,也表演不出来。看看荧屏上的俊男靓女,除了表演都市丽人颇具“本色”外,演虚无缥缈的古装戏都假,何况演人们真实感受的现代工人?作家不深入社会生活,演员不了解工人疾苦,难怪荧屏、舞台远离工人。

然而,一线工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是高尚纯净的,无论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都要在生产一线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是国家的脊梁、社会的支柱。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工人,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即使不从教化的意义上看工人题材作品,就是从记录历史的角度,创作也是必要的。《工夫》所做的,就是记录历史,记录一代工人身上的精神与境界。丢掉了这些,不仅丢掉了工人阶级的传统,而且会使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父辈、祖辈的选择与情感。这种断代与隔膜会成为历史的遗憾和悲哀。

实事求是说,《工夫》有多大成功、多少票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普通工人的形象回到了荧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有了发展、壮大的基础和示范效应。为了记录历史、教育后人,为了继承,也为了发展,希望文艺工作者把更多的工人形象请回荧屏和舞台来。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