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寒门贵养”“未富先奢”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教育专家表示,父母关爱孩子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真正的富养是品格和精神上的厚蓄滋养,而不是过分追求超出能力范围的物质“富足”,吃苦耐劳精神任何家庭都需要。(1月15日 《工人日报》)
很多父母“贵养”孩子出于三种补偿心态,一是自己小时候生活条件较差,吃过不少苦,没享受过什么,就想通过补偿孩子来补偿自己;二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能陪伴孩子,想通过物质补偿陪伴的不足;三是怕孩子因条件差在学校或“朋友圈”受歧视,想通过补偿物质条件,给孩子塑造一种“平等”的环境,塑造自尊心。这些补偿心态都过于物化、失之偏颇,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寒门贵养”不是补偿是溺害。父母在外打工,非常辛苦,收入并不高,但子女在有求必应甚至有求超应、未求即应的“贵养”氛围中,很容易对父母收入、家庭环境等形成错误的认知,陷入一种家庭条件尚可甚至优渥的假象之中,而这种假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助长他们的虚荣心和攀比消费心态。当孩子的错误认知形成了惯性,便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就难以理解父母的劳苦,难以对父母养成感恩之心。“寒门贵养”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拼搏意志,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是一种害,对父母也是一种害。□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