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推广半工半读教育模式需要转变观念
“软硬兼施”保障慢行交通者路权
“送教上门” 为职工大学堂“点晴”
超过
“立体化”监管 让校外“小饭桌”成为“安心桌”
公交优先,先让公交“准点”起来
恶意弹窗广告 岂能想弹就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广半工半读教育模式需要转变观念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只靠书本和课堂远远不够,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半工半读的模式恰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进入实际操作,有利于尽快成才,毕业后就能顶岗、顶用,因而受到用工单位的欢迎。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当然也愿意选择这种有利于就业的求学模式。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产业工人技能体系,《改革方案》中的举措之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遵循这一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其中就包括半工半读教育模式。

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非自今日始,也非我国独有,曾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它以“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训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不仅可以掌握职业技能,而且可以获得合理报酬,缓解就学期间经济压力”等特点,一举多得,广受欢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许多城市曾经十分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当年各行各业的许多能工巧匠都曾经有过半工半读的教育背景和经历。只是后来形势变化,半工半读才销声匿迹了。如今重开试点,是职业教育的理性回归。但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其现实针对性。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需要相应的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人才,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尽管我们需要高端、尖端人才,但不可能人人都去从事“高”“尖”职业,绝大多数人还是要从事中低层的普通职业。单一的高等教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也没有必要让多数人都去挤高等教育的“独木桥”,因此,职业教育(包括半工半读模式)的兴起是一种必然。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只靠书本和课堂远远不够,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半工半读的模式恰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进入实际操作,有利于尽快成才,毕业后就能顶岗、顶用,因而受到用工单位的欢迎。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当然也愿意选择这种有利于就业的求学模式。

对用人单位而言,与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有定向培养的含义,既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岗位亟需的各类技术技能骨干,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设施,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何乐不为?

许多贫困家庭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脱贫的希望,但日渐增加的学费又是贫困家庭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为贫困家庭子女求学减轻经济负担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学子选择。

推广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有一个转变观念和思路的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盯着高等教育,以培养“精英”为惟一重点。高校无限扩招不是出路,反而会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打了折扣。莫如分出人力、财力、精力,认真抓一抓职业教育。

用工单位要破除“惟学历论”。高学历不等于人才,不适用的高学历放在不适用的岗位就不是人才了。目前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大学生求职难而“高级蓝领”稀缺,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同样的道理,学生求学也不必都盯着高校名校,与其学无所用,用非所学,莫如选择职校,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只要精通了,照样是人才,是专家,照样改变命运。

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很有前途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为推动其发展尽力。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