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北京的医疗机构将增加一批医务社工,帮助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近日,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本市鼓励医疗机构通过社会招聘等方式配置专职医务工作者。(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有医、护、药、检等专业人士,还有账务、行政等围绕支持相关工作开展,那么医务社会工作是个什么工作?仔细研读新闻后,不难发现这个工作简单来说类似购物时的“客服”,在诊疗前(售前)帮助患者理解沟通诊疗方案,诊疗后(售后)提供心理问题、出院安置、医养结合等医务服务。当然,医务社会工作比客服工作的工作内容更为广泛和繁复,这需要具备医疗专业知识、良好沟通能力和更多耐心等多种能力来支持。此类工作如果能切实落实,将极大的改善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提升就诊体验。毕竟现行医患矛盾大多来源于沟通不畅、医患认知差距等问题。
高超的医疗业务能力却并不一定有高明的沟通能力,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深化沟通技巧,和患者摊开讲仔细讲,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把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让医务社会工作者去完成诊疗知识解释、预防养护知识普及、医疗社会救助等诸多沟通安置工作,把医护解放到专业性工作中去,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安置和诊疗体验。医务社会工作者将成为医患沟通和医疗信息传递的桥梁,是缓解当前紧张医患关系的“润滑剂”。由此来看,这个新鲜工作职位具备广泛的市场需求,推行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可谓迫在眉睫。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