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兼职、电影院检票员兼职,日结150元至180元……”郑州某大学大三学生小陈想找个周末的兼职工作,挣点儿生活费,在某网站看到这则电影院检票员招工日结工资的招聘信息后,觉得工作不累、体面,工资也高,符合自己的求职意愿,便投了简历。没想到不仅没有找到工作,还被骗了几百元。(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诈骗手法无论多高明,只要是假的都有明显的漏洞,此际尤需求职者遵循一些基本规则,比如要懂得“天下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对于突然降临或唾手可得的好事,要多长几个心眼,比如《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求职大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则诈骗分子利用保证金诈骗的伎俩,则很难行得通。
从识别真假,到受害救济再到后续止损,要让大学生既有防骗、识骗和打假的常识,更要具备这样的打假防骗的能力与水平,就需要学校扮演好“保护者”的角色,为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前设置一道“防火墙”。具体而言,应发挥“教育者”“辅导员”“保护人”三重角色。首先,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求职辅导课程,规范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教育和培训,教会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求职技能,懂得一些识假防骗的常识。其次,在学生进入求职环节后,学校应当安排专业机构或辅导老师为求职大学生提供辅导,帮助他们辨识真假。□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