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广州互联网法院一起关于不支持“虚假刷量”获4万余元赏金的判决,再次将这一行业痼疾拉到了大众面前。日前,小红书官方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社区反作弊报告,更是显示了当前流量盗刷之猛:小红书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笔记4285篇,其中除机器刷量外,每天有920篇人工刷量笔记被清理;平均每5分钟清理18.6个刷量账号、168个虚假点赞。(7月31日《工人日报》)
从某种意义上说,刷量与刷单一样,都是欺骗行为。即当事人以虚假数据来宣传商品,以达到获利的目的。当然,这种欺骗不只是一方所为,而是多方“合作共赢”的结果。无论是暗刷还是明刷,都已形成了利益链——为了拉到更高广告费,流量买方有需求,而刷手通过刷流量获得报酬,社交平台可以有更多的用户,第三方的刷量软件也能赚到手续费,各方各取所需都能获利。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促成了各方对此行为的放任。
因此,治理“虚假刷量”,还须法治给力。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虚假刷量”的处罚力度,如通过征信系统将刷量行为较为严重者列入失信名单;通过奖励举报等方式,揪出更多刷量的商家,以罚款及没收非法所得等方式进行惩处。另一方面,加大对平台的监管力度,引导平台既要明确态度、刮骨疗伤,对刷量商家坚决予以查处,更要多重并举、防患于未然,不断升级反作弊手段、完善排名机制等。司法机构也要重拳出击,对“虚假刷量”等违法行为毫不留情,切实斩断流量造假利益链。□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