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哺乳期”不能成职工权益“薄弱期”
做好“养老餐”有利盘活“银发经济”
一篇给人启示的报道
别让“高额培训” 劫持孩子的暑假
“擦亮眼睛”
整顿黑救护车 应该疏堵结合
治理“虚假刷量”还须法治给力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篇给人启示的报道

 

《工人日报》30日五版刊登一篇题为《当德国工匠遇上中国学生》的通讯,说的是甘肃省总工会邀请德国马格德堡职业教育中心专家派厄,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为百余名从事室内建筑装饰的施工人员、农民工以及职业技术院校的骨干教师开班授课,从一张普通的施工图开始,组织工人一起讨论施工过程、分析施工步骤……

按说,这条新闻无非是说借助他山之石,培养技能人才;如果“拔高”一下,就是工会积极作为,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办实事。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多少话可说。然而,细读这篇报道,发现新意不少,颇有启示,愿意推荐给读者。

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恐怕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知道的也是皮毛。而这正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魅力所在——教学中先给出高质量的标准,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员分成不同团队,讨论如何完成任务……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大不相同,效果如何?值得一探究竟。

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年龄从22岁到56岁,既有小学毕业就外出谋生的农民工,也有研究生毕业进入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还有施工经理、高级设计师。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怎么教?行动导向教学法灵验吗?教学中果然“擦出火花”,“师生”互有获益,读来饶有兴味,给人启示。

更重要的是,德国专家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后者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譬如,“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掌握。”“分组讨论就是培养团队精神”“上一个环节没有到位,下一个环节绝不实施。按照这种方法施工,就不会有‘差不多’的质量。”……

推荐不必转抄,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看,相信会有裨益。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