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方城市而言,“深夜经济”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灯火辉煌、红肥绿瘦、推杯换盏、呼朋引伴……“脑补”的场景似乎和现实有些距离。然而,作为特大城市的首都,决然绕不开“发展”的重大课题。这种发展,是一种把握当下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的发展,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会提出“深夜经济”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记者梳理发现,虽然“夜间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制度设计者们对此却从未停止过思考。(6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发展“夜间经济”的好处不言而喻,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与消费繁荣指数。相对南方城市来说,北方城市无论是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是地域的季候情况,都有着“先天不足”。如何挖掘新兴消费形式,如何提升消费品质,如何发挥商圈的集群效应等,都是城市治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发展“夜间经济”需要全面布局、多方设计、配套跟进。
从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来说,需高起点规划建设富有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对北京而言,诚如媒体报道,很多商圈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有关部门对夜商圈的布局应充分考虑这一现状并因势利导,切忌项目“强行”上马。
从配套上讲,要完善公共设施与服务,比如改善夜间照明,延长夜间交通,在夜间出行活跃度较高的商业网点、商务区等处,增加夜班公交和地铁线路、加密车次,方便市民出行。此外,发展“夜间经济”成本高,是商家运营的瓶颈,如水电费用等都需要政府提供政策鼓励。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