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正式开通。这条全长只有6.5公里的道路,不仅惠及周边“通勤族”,而且吸引了许多市民专程赶来体验,俨然成了“网红”。
我国曾号称“自行车王国”。二十多年前,骑自行车还是北京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自行车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提倡绿色出行,自行车又回来了,而且有了专用道路,发展前景可喜,但喜中有忧。
据报道,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道路管理部门安排了24小时不间断服务,按照“最高时速不超过15公里、电动车行人不准入内”等规则,三天时间劝返电动车3945辆,劝返行人8069人。至于有多少人超速,不得而知。这种情况说明,如果没有相当的人力服务投入,专用路可能不专用。6.5公里的路尚且如此,如果按计划今年全市完成850公里自行车步行系统综合治理,实现核心区主干道路慢行系统整治全覆盖;下一步在道路两侧设立“自行车专用道”,进而“连点成线、连片成网”,那又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机动车停车难等城市病,鼓励人们选择公交、自行车出行,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但人们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是重要前提条件。当初私家车大发展,许多有车族肆意“潇洒”,不仅行人和自行车步步惊险,连公交车也被挤得“举步维艰”,后来不得不画出专用车道,并对“违章擅入”车辆实施处罚。如今有了自行车专用路(道),不能重蹈覆辙,先乱后治。对于某些不自觉者,应该事先制定完善的管理、约束办法。
“网红”是一时的新鲜,交通却是生活常态,常态需要常规管理。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