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话剧有多大成功、多少票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工匠、工会形象借此登上了文艺舞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有了发展、壮大的基础和示范效应。
五一前夕,一部反映工匠精神题材的京味儿话剧《翔云8号院》在京上演。这是北京市总工会为首都劳动者送上的一份节日精神慰问,也是迎接北京工会十四大的一份文化工作成果。这在诸多有关工人、工会的喜庆活动中是不多见的。
近年来,文艺作品鲜见工人生活、工人形象,涉及工会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老一辈人大多记得,工人题材曾经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方向性问题。但是,毋庸讳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关系调整,工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直白说“不吃香”了。题材“不吃香”就没有读者(观众),没有市场(票房),因而工人生活、工人形象在文艺作品中被冷落,甚至断档了。至于工会工作、工会干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在人们的印象中缺乏文学意义上的魅力,鲜有塑造也不奇怪。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产业革命的今天,当我们面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改革的重大课题,并且让技能人才、大国工匠重新“香起来”的时候,文艺创作中的工人题材问题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
率先行动起来的是工会组织,并且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创造力。这部反映工匠精神的京味儿话剧《翔云8号院》,就是北京市总工会出品,由其机关报劳动午报社与专业剧院共同制作的。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包括文化权益),为职工需要服务的必然表现。
由于工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在表现工人生活、工匠精神的文艺作品中,工会形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了。或者说,有了工会形象参与其中,表现工人生活和技能人才成长,乃至企业发展变化,内容就更鲜活、更丰富了。
工人、工匠现身舞台不是简单的题材回归,工会形象的塑造也不是生硬的“添加”。《翔云8号院》讲述的故事,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为适应企业转型发展,翔云机械厂将整体改造为新型文化产业基地。为此,以厂工会主席周武与工匠们为代表的老一代职工积极组织筹建“翔云工匠坊”,而年轻一代的职工则支持工厂改造成“翔云梦工厂”,两代人就此展开了“新旧”对话……这样的剧情设计为它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
文艺作品不是图解政治口号,而是要表现现实生活,体现精神追求。《翔云8号院》剧中有工匠的绝活儿手艺、人物的丰富关系、工人子女们的爱情故事、老北京生活的文化特色,以小见大地展现了时代背景下职工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正如报道所说,它为观众“编织出一幅集烟火气、北京味儿、匠人味儿等于一体的老北京‘风俗画’”,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
其实,这部话剧有多大成功、多少票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工匠、工会形象借此登上了文艺舞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有了发展、壮大的基础和示范效应。我们期待更多的工会组织关注文艺工作,从职工群众的实际生活与需要出发,不断丰富题材,创新形式,让更多的工匠、工会形象出现在更多的文艺作品中。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