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高楼镇一个小山村,家里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的留守儿童,却能往游戏里充几百块钱。90后大学生农村支教老师苏叶通过一个游戏辅助软件给痴迷手机游戏的小新算了一笔账,截至目前,小新的游戏里已经充了1000多元了。“一块钱10点券,12308点券,他还有288块钱的皮肤!”(7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凡事总有辩证法,留守儿童的网游痴迷之症,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游戏平台疏于引导与防控,学校及社会在大文化供给上的短板,也是昭然若揭。放学了、作业做完了,孩子干什么?除了清苦的学业,还有什么文化消遣能拴住孩子的心?这些问题,很现实,也很容易被漠视。换个更直接的问法:你让不打游戏的留守儿童玩什么去?这已经不是“剪刀石头布”或者跳“马兰花”的时代了,电子化网络已经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质态,指望靠屏蔽的思维禁止留守儿童接触网游等显然太不现实,真正的问题是,学校及社会等责任部门在大文化层面提供给留守儿童怎样的消费选择?
这些年,数千万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备受关注。安全固然是底线的问题,但于此之上,还有精神与文化的需求亟待求解。把留守儿童从手机沉迷的失范中拉回来,教育等职能部门恐怕真要使出洪荒之力才行。让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充实更精彩一些,手机才不至于成为他们成长中的洪水猛兽。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