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农民工月均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居住和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随迁儿童教育得到较好保障。不过,只有38%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不少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难度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有待提高。(5月16日《经济日报》)
在让劳动者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社会里,农民工的“前途”,其实比“钱景”更重要。农民工的现实待遇和权利保障如何,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须知,一座城市的人间烟火,离不开每个身处其间的人。既然城市离不开每个平凡的普通劳动者,又有何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
当然,我们希望每个城市向农民工敞开怀抱——即降低落户门槛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新市民”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的需求,以及是否能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或整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是否符合他们为之努力的预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除了要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用工环境和发展空间外,还要重视农民工的诉求。用更完善的制度建设对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教育等各类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用更具包容性的人文氛围,为他们营造更高的社会认同感和劳动的尊严,这样他们融入城市的路才能越走越顺畅,也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持续、稳定的后劲。
□祝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