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北京两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城乡建设管理成委员提案热点
养老驿站应增强自我造血推精准服务
委员就社区治理 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声
街乡镇也应建立 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
王报换委员:交通治理以“静”制“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委员就社区治理 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声

 

本报讯(记者 孙艳)27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同时举办5场联组讨论会,第六组、七组、八组、十五组共4个组的委员就“加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这个主题开展联组讨论。

常红岩:儿童之家应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常红岩委员围绕加强儿童之家建设发言,她提出,儿童之家主要功能是游戏活动、临时照料、课后托管、心理指导、家庭教育指导,是公益性的、补贴性的儿童服务机构。目前,在全市6995个社区当中登记在册的共有810所,覆盖率为12%。按照全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至少要建设一所具备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功能的儿童之家。

“目前覆盖率超过80%的只有东城区一家,从现在12%的覆盖率到2020年全市要达到80%以上的覆盖率,还是很有困难的。”常红岩提出,儿童之家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建议做好“三个纳入”,第一是纳入到市政府年度计划,第二是纳入到每一年度市政府为民生办实事工程,第三是纳入到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当中。

常红岩建议,结合社区服务功能的定位,完善、规划建设儿童之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公益人士来开办儿童之家,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的介入。

许艳丽: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许艳丽委员来自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别,她提出,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协同和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接的是社区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和居民之外的第三方介入,在政府和居民之间,构建起了一个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北京市通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让社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当前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者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社会工作者它不等同于义工也不等同于志愿服务,不等同于社区工作者,它是一种职业。”许艳丽表示,目前主要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资助社会服务机构,由于购买社工服务财政资金缺乏刚性保障,投入不足,社会工作者薪酬普遍待遇低。

同时,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不强,由于这个社会工作发展的时间比较短,非专业出身的从业人员造成了社会工作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不精准。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相对较小,专业能力不强。而且社会服务领域偏窄,在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当中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许艳丽建议,持续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宣传普及,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社工乐于助人的理念,增强社会工作的社会关注度提升社会认知度;推动社会工作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加快社会工作服务法规、政策的制定,积极开展高级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杨斌:让青年真正回归社区

杨斌委员在发言中提到,加强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关键点之一是要创新平台,让青年能够真正的回归社区,一个充分发挥青年作用的社区,才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社区。

“以往,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活跃在社区里的重要力量,往往都是美丽的‘夕阳红’,是青年不愿意为社区服务吗?关键是要建立起社区与青年对接的畅通渠道,要给青年提供一个能够施展自身特长的平台。”杨斌介绍,2017年以来团市委实施了背街小巷整治、清洁空气计划、垃圾分类等5大青年行动,设立了志愿服务项目560个,有效推动了青年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的新生力量,这就是一次有效的探索。孙妍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