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家宝藏》:让文物“活”起来
《浪潮》
《花谢花飞花满天》 余少群古装回梨园
新版“玩偶夫妻”亮相
《人之折叠》
北海公园推出 “北海石雕石刻文物展”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宝藏》:让文物“活”起来

 

12月3日晚,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开播。这档由央视综艺频道耗费两年时间研发制作的节目此前就因集齐了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开播第一期,《国家宝藏》便在豆瓣上取得了9.3分的超高评价。

说起和文物有关的综艺节目,许多观众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惊天一锤”式的鉴定类节目上。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娱乐效果,但这类节目大多过度聚焦于文物的价值和鉴定方法,而非文物本身。实际上,文物绝非扁平、冰冷的物件,对央视综艺频道来说,制作《国家宝藏》这档节目的初心就是“让文物活起来”。

以往人们了解文物,大多是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即便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在积极升级布展方式和手段,但人们能获取到的信息还是有限。如何才能在一期节目的时间里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最大程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呢?在完全没有任何既有模式可以参考借鉴的情况下,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和她的团队从零开始做研发,花了两年时间反复推敲、打磨,终于形成了如今的这套方案——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

以首期节目中故宫国宝——各种釉彩大瓶这一部分为例,节目组并不直接请出国宝守护人王凯,也不播放各种釉彩大瓶的任何图像资料,而是先把嘉宾请到故宫博物院陶瓷馆,让真人秀导演给王凯布置任务——寻找“中国瓷母”,跟随王凯在陶瓷馆里兜兜转转,看似漫无目的,但实际上这一环节正是编导精心铺排,为国宝的前世传奇故事做前情铺垫。

在随后的前世故事表演里,王凯扮演的乾隆皇帝与“穿越”而来的雍正、王羲之、黄公望雄辩各种釉彩大瓶是否有过度浮夸的问题。整段演绎台词信息量极大,不仅有对各种釉彩大瓶的介绍,更包含许多和乾隆皇帝生平有关的趣闻轶事。如果不是先前已经跟王凯一起了解过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喜爱的瓷器风格,观众如何能够如此快速“入戏”,并获得笑点呢?

乾隆皇帝喜欢盖章题跋的这件事,此前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节目组不仅把它引入节目,甚至还大开“脑洞”,“邀请”两位“受害者”王羲之和黄公望前来“现身说法”,一本正经地让九大博物馆(院)馆长一起评价。正如王凯所说,乾隆硬要把17种烧制工艺运用在一只瓷瓶上的做法看着很任性,但从中透露出的单纯,和想要炫耀国家强盛、工匠伟大的执念却是很珍贵的。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和编排设计,那个在博物馆展厅里拥有冗长介绍的各种釉彩大瓶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观众发现,原来一件文物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和人物。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让各种釉彩大瓶在观众面前不再仅仅只是冰冷的文物,更是变成拥有了鲜活生命的国宝。

让国宝活起来、让国宝和观众情感共鸣,甚至让国宝变得仿佛触手可及,《国家宝藏》用极致的手法创造出了极致的质感。

(新华)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