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毕业生择业切忌盲目追求“高大强”企业
“光盘行动”不能有死角和盲区
但愿不再出现 “医生带病手术”的新闻
阻碍执法
毕业经济 要念好“节约经”
朋友圈“私房粽”不能成法外之地
治理“僵尸车” 需多方合力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但愿不再出现 “医生带病手术”的新闻

 

长沙市中医医院医生罗远健右脚受伤,但为了不耽误给患者治病,他拄着拐杖、打着石膏、穿上15公斤重的铅衣上了手术台。手术结束后,罗远健才发现双腿早已麻木。(5月28日《长沙晚报》)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救死扶伤、关爱病人是医生的天职。因此,每每看到“医生带病手术”的新闻,总让人感动不已。但是,在感动之余,我们也不得不说,如果把医疗比喻成一种维护健康和挽救生命的生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医生的状态肯定是最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是医生因带病上班而造成对病人的误诊,或者在手术过程中累倒、从而被迫中断了手术,又有哪个病人能心甘情愿地承受这个风险?此外,如果由此加重了医生本身的病情,甚至出现诸如手术台猝死等极端情况,这对医生个人也不公平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把“带病坚持”作为评价一个人工作态度好坏的标准,在很多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中,我们都能看到主人公“带病工作、超负荷工作”的字眼,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或许也是个比较无奈的选择。但在当下,“以人为本”喊得异常响亮,“天大地大,生命最大”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是时候树立一个正确的、健康的、科学的工作生活观念了,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医生群体的健康和休息问题,不能让他们在救了别人的时候却伤害了自己。

“医生带病手术” ,背后实则隐藏着对医患安全的双重隐忧。医生的工作已经是在高负荷运转了,如果再让他们处在“过劳”或“带病”的险境,那么,明天谁来给我们的健康“保驾”呢?

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医科大学等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的政策支持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医学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缓解医院用人紧缺的状况。另一方面,需尽快推行分级医疗制度,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以降低大医院医生的工作压力。当然,医患之间多一份体谅,也能减少医生不必要的顾虑。

但愿今后,不再出现“医生带病手术”的新闻!□祝建波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