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哑婆婆
走进孩子的 天空
印信旺流年
工匠情怀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信旺流年

 

过去,几乎每人都有一枚印章,它是私人的姓名图章,特定时期,不可或缺。印章不仅代表个人的有效身份,并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印章的流传,历史悠久,从周朝时就出现了。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手戳就是最普通百姓的图章。

我最早见过的印章,是爸爸的红色、正方形的角质印章。它并非一枚普通的印章,除了领取工资时使用外,还具有行政审批效力。那是1956年,爸爸负责哈尔滨某地方商业管理,商品在流通前,需要加盖单位公章和爸爸的印章才能出售。当时,我还不知道盖在纸上的印章起什么作用,只觉得它特别好看,想把玩。可爸爸从不许我碰,不许我动。一天,趁爸爸不留意,我拿着他的印章在纸上胡乱加盖,红红的,煞是好看。

爸爸发现后,把我好一顿教训,说印章不能随便加盖,如果在材料上加盖了,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从此,我明白了印章不是玩具,而是一个人信誉的标志,是一个领导的职业操守。

当我走出校门,上班的第一天,班组长就告诉我,要准备一个印章,预备月底开支时用。当时订制印章并不像买卖商品那么简单,需要持有单位的介绍信,证明“印章”名符其实,只有手续齐全方可制定。拿到属于我的印章的那一刻,我别提多激动了,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印章,好像一下有了归属感和被认同感。

从此,每月月底,我可以在稀疏的工资表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小心翼翼地盖上印章,领取46元薪水,然后兴高采烈地回家孝敬爸妈。

之后的岁月,我调转过几个单位,那枚印章一直跟随着我,它见证了我薪金的变化,见证了我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也见证了我繁忙、充实、自信的青春。

无论生活怎么飘摇,命运如何多舛,我手里的印章从没有失去信誉,没有偏离过格局。后来,人们习惯了用签字,手印取代印章。渐渐地,印章从生活中“下岗”了。迅速增长的工资,无需印章来认领。印章多像一位年迈的母亲,再也无法目睹她的儿女们幸福和快乐的工作成果。难怪有《易经》把母亲比作“印”一说。

现在,仍然有一些印章在继续使用着。那便是官员或企业法人代表的印章。印章根据掌握者权力的大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印章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惠及民生的程度。当一枚枚印章加盖在一纸文件或者材料上时,掌控大印和权力的人,是否真正遵循了国家法律,遵行了职业操守,以良好的道德,谨慎地行使权力?

《易经》把母亲比作“印”,就是告诉人们要善待母亲,尊重自己的印章,永不辜负“大印”的重托……

□李艳霞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