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石经”是刻在石头上的经书,根据内容可分为儒经、佛经、道经三种。东汉经学兴盛,因此蔡邕等奏求正订六经文字,李巡等提议在太学门外立碑刻石,以为经籍之定本。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儒家刻经——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今字石经”,是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的石经,是官方校定儒家“七经”的刻石,由蔡邕、颍川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镌刻,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告成,立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并列相接,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种儒家经典。
熹平石经共四十六石,各高一丈许,宽四尺,两面刻字,共二十余万字,书法为汉隶成熟时期庙堂巨制的代表作,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自成后几经战火,损坏严重,1922年在洛阳太学遗址出土残石百余块,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都有残石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