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灯市口小学举办首届“π”节
北京率先探索“AI+新材料”融合范式
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开展为老志愿服务
门头沟区零工市场架起就业服务“连心桥”
奥森北园桃花沟迎赏花高峰
市三中院开展 “法护童行”开放日活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3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燃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北京率先探索“AI+新材料”融合范式

 

近日,随着《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发布,北京在提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又迈出了关键一步。近日,记者参加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的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预热集体采访时了解到,北京一批“AI+新材料”融合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据悉,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但长期以来,新材料研发依赖于理论探索和经验积累,需要经历反复实验,导致研发周期漫长、成本高。“AI+新材料”不仅能大幅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显著提高研发效率,还能利用AI技术在处理高维度、跨尺度复杂体系问题方面的强大计算能力,实现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的预测、模拟和分析,赋能研发、制造和应用等环节,对于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AI正在改变材料科学的研发范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鄂维南指出,北京具备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的先发优势与人才基础,同时全面布局了科研基础设施,为新材料研发提供系统性的有效工具。

据介绍,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正加快理论突破和前沿新材料发现。诞生于北京中关村的AI for Science预训练大模型的出现,开启了材料研发新纪元。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和深势科技联合团队以“征服元素周期表”为目标,发起大原子模型计划OpenLAM,并已与多方合作迭代发布2代深度势能预训练大模型(DPA),其预测能力覆盖元素周期表中90余种元素,可应用于半导体、合金、有机分子等多类材料体系研发。

据北京新材料和新能源科技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已集聚近10家“人工智能+新材料”算法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1/3,智能实验室、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加速落地,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年培养跨学科人才超500人,为行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本报记者 宗晓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