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中秋佳节将至,近日,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消费提示,提示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月饼,并仔细查看生产商是否有食品生产许可资质。
【理性安全购买月饼】
市场监管部门呼吁广大消费者主动选择包装简约适度的产品,拒绝过度包装的月饼和“天价”月饼。
今年9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对限制食品和化妆品过度包装提出明确要求:月饼的包装层数为“最多不超过三层”;压缩包装空隙,减少包装盒中不必要的空隙;规定月饼不应与其他产品混装。
购买散装月饼时,要注意查看容器、外包装上是否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等内容,应选择标签标注齐全、规范的产品。同时,消费者应注意,月饼属于含油量较高的食品,容易氧化变质,吃多少买多少,不要过量囤积。选购有冷藏或冷冻等特殊储存条件要求的月饼时,请按照标示的方法贮存,尤其打开包装后一次未食用完的,更应注意合理保存,尽快食用,以防变质。
【病患与特殊群体谨慎食用月饼】
作为传统美食,传统的月饼往往含糖和脂肪偏高,普通人吃多了容易变胖,糖尿病人吃了影响血糖。
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糖月饼”,如无糖椰蓉月饼、无糖黑芝麻月饼、无糖豆沙月饼等。这类月饼是用麦芽糖醇、木糖醇替代了传统的蔗糖,相比高脂肪月饼、高糖月饼来说更为健康。所以无糖月饼作为一种自带健康光环的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无糖月饼是否真的无糖?
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 0.5克/100克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无糖”月饼中的甜味,主要来自甜味剂,又称“代糖”,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种。做饼皮的面粉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有些月饼中的果仁、花生、淀粉等也会转化为葡萄糖。因此,“无糖”月饼更多是商业宣传的噱头,糖尿病患者依然要谨慎食用。
除了糖尿病患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胆结石、慢性腹泻、急性肠炎和恢复期肝炎患者,也要慎吃月饼。婴幼儿、老人、脾虚体热者、肥胖人群,以及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应少吃月饼。易敏人群在挑选或食用月饼时,也要认真查阅包装上的配料表以及相关提示信息,谨防食物过敏。
【注意保留购物消费凭证】
此外,中秋、国庆期间恰逢大闸蟹上市,蟹卡、蟹券随之走俏市场。消费者在选择蟹卡蟹券等消费卡券时,应仔细甄别商家的优惠打折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适量充值,避免因使用时间过长,遭遇商家因经营不善倒闭、跑路等不确定因素,造成资金损失。消费者收到大闸蟹后应及时查看大闸蟹鲜活程度,如遇死蟹、残蟹等情况应拍照留证,及时与商户及平台协商退赔事宜。
选择假期外出旅游时,消费者应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较高、口碑较好的旅行社,警惕“免费旅游”“0元旅游团”等明显低于合理价格的揽客行为,防止落入消费陷阱。消费者还要提前关注交通、景区预约情况,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行程线路。应通过正规平台预订酒店、车票及景区门票,并确认好价格、时间等具体信息,如因个人原因确需取消预订的,可与第三方平台或商家积极沟通,尽量避免损失。
在购买景区、游乐园门票时,消费者要仔细阅读票种使用详情,留心查看商家公告和游玩项目的注意事项,游玩前要查询景区开放、限流措施等相关信息,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并根据自身状况谨慎选择高空、高速、水上、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不前往没有正式开发、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游玩。在旅游景区购物时,消费者应详细了解商品价格和质量,不轻信商家宣传和口头承诺,警惕以“赠送”“低价”“特价”等为诱惑的虚假广告宣传。
节假日期间,广大消费者无论是线上或线下消费,都应及时向商家索取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小票、电子交易码等有效凭证。发生消费纠纷时,尤其是对于退货理赔条件较为严格的生鲜食品,要及时与商家、平台协商。协商不成,可以通过拨打12345电话等渠道进行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