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观察农作物生长特点,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访科学基地,在神奇的科学现象中激发创新意识;体验“博物馆奇妙夜”,开启一场非遗奇遇;探寻家乡历史古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暑假期间,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让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8月27日《人民日报》)
今年暑假,有不少同学纷纷化身“小农夫”,在专业农耕老师带领下,卷起裤腿、撸起袖子,体验下田劳作,种下了青绿的秧苗,也种下了希望。有不少同学走进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资源场所,去领略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去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也体会到考古的乐趣和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大课堂”正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也很有现实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大课堂是一项重大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建设和发展。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协调配合,统筹整合好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继续把工作做实、做好。既要切实发挥管理责任,完善经费投入、组织管理、评价表彰等机制,保障社会大课堂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也要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积极拓展资源,增强吸引力和针对性,创新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社会大课堂模式。
□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