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头颈康复中心耳鼻咽喉科主管康复治疗师崔庆佳介绍,听力损失并非无法避免,及时找出原因加以预防,可以提前有效干预。
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
正常听力者双耳听阈一般不高于25dB,如果双耳听阈高于25dB,那么就意味着存在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从轻度到中度、重度或极重度不等。它可以影响一只耳朵,也可能影响双耳,导致听对话或大的声音出现一些困难。
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与出生有关的不良事件、耳部感染、病毒感染、噪音暴露、耳毒性药物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尽管人在一生不同时期都有可能遇到这些因素,但对于个人而言,人生的某些关键阶段听力最容易受到这些因素影响。
产前:遗传因素(包括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听力损失)、宫内感染(例如风疹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围产期:出生窒息(出生时缺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严重黄疸)、低出生体重、其他围产期疾病及其管理。
童年和青春期:慢性耳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积液(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脑膜炎和其他感染、巨大的噪声/声音。
成年和老年:慢性病、吸烟、耳硬化症、年龄相关性感觉神经变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跨越生命历程的因素、耵聍阻塞、耳部或头部受伤、巨大的噪音/声音、耳毒性药物、工作相关的耳毒性化学物质、营养不良、病毒感染和其他耳部疾病、迟发性或进行性遗传性听力损失。
如何预防听力损失?
避免噪声 长期噪声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使内耳供血量减少,导致听力下降。因此,日常听音乐、看电视及戴耳机听音乐不宜把音量调得过大,也不宜长时间佩戴。
忌挖掏 挖耳是个不良习惯,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甚至可能弄坏鼓膜。耳部油脂分泌旺盛者,可用小棉签蘸少许甘油或酒精轻擦外耳道口。也可以在洗澡或游泳后用小棉签轻轻旋转擦拭外耳道口。
慎用耳毒性药物 使用耳毒性药物后的症状主要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和平衡失调。目前已知的耳毒性药物主要为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非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如氯霉素、紫霉素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因此日常用药前应提前与医生沟通,尤其是儿童。
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特别是耳科疾病(如中耳炎)、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麻疹、腮腺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心脑血管疾病,一定要主动就医。如出现听力损失,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延缓听力损失进程。
合理饮食 少食过甜、过咸的食物,防止因动脉硬化导致内耳缺血,进而出现听力下降。
戒烟、少饮酒 烟酒可对听神经产生毒害作用,尤其是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缓慢,黏度增加,可能会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保持良好的心态 过度的疲劳和精神紧张,极易引起内耳缺血或血管痉挛,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平时多参加力所能及的锻炼,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强内耳血液供应,延缓听力下降。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