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App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侵权案。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软件在首次登录界面收集用户画像信息,未设置“跳过”“拒绝”等路径,属于强制收集,构成侵权,判决被告涉案软件运营者承担相应侵权责任。(1月28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App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与此同时,App运营者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的行为也如影随形。一旦App用户的画像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分子窃用,则必然给其隐私、名誉和财产等权益造成损失,危害不容小觑。
作为一种个人信息,App用户画像信息的收集应遵循《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收集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然而遗憾的是,面对法律底线,部分App运营者仍我行我素地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在这起案例中,被告在未告知原告罗某隐私政策的情况下,要求原告必须填写“姓名”“职业”“学习目的”“英语水平”等内容才能完成登录,是典型的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的霸王行为,被法院判决承担侵权责任,也就自在法理逻辑中。法院的这一判决结果,既彰显依法保护App用户画像信息的司法价值取向,也是对App运营者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不法行为的依法纠偏,无疑具有十足的警示导向意义。
司法裁判具有鲜明的警示效应,守住App用户画像信息底线,离不开司法裁判所产生的警示威慑“涟漪效应”。此番北京互联网法院对App运营者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追究侵权责任的裁判,充分释放了“一次公正司法判决胜过千次空洞说教”的警示威慑信号,更有助于遏制App运营者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的不法行为,其意义自不待言。
□张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