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场美食的盛宴
邮差老梁
为爱前行
扎紧扎实市场领域疫情防控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美食的盛宴
——读梁实秋《雅舍谈吃》
 

饮食是生活之大“要”,隋代《食经》、宋代《食珍录》、元代《饮膳正要》,各种秘籍食谱以及近代唐鲁孙先生、汪曾祺先生等的“味道”文章,撰写“食”之书层出不穷,老饕们各有一番心得。而其中文人雅士谈吃更是别具风味,借梁实秋先生对袁枚《随园食单》的夸赞:“其文读之不仅令人馋诞欲滴,而且逸兴遄飞。”梁先生自己的谈吃文字便正是如此之功效。

从老北平著名馆子正阳楼的烤肉、东兴楼的锅烧鸡、厚德福的瓦块鱼到豆汁、羊头肉、豌豆糕、酸梅汤、糖葫芦等各色小吃,以及家常风味炸油鬼、芝麻酱烧饼、窝窝头、茄子、炸丸子等,关乎食物、关乎味觉的东西他都侃侃谈来,一支妙笔写出声色味俱全。而且对每一样美食不仅限于描摹味道、口感、性状,有时食客的吃相也跃然纸端。看他描写一位轿夫吃家常饼炖肉的情形:“他把饼一卷,两手扶着伫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大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直吃得青筋尽暴满脸大汗。”能吃出如此气势,真是人生之一大享受,想必读者也只嫌自己不能马上变作饿虎。

同时,梁先生也擅用生动、细致之笔触将一道菜的制作过程赫然书于纸上,比如说起“人人都会做”的狮子头时也颇有讲究:“精取材,细嫩猪肉、三分瘦七分肥,刀法最重要,多切少斩,加芡粉油锅炸至紧绷微黄,转刀快冬笋垫底,大火猛蒸,撇去浮油,羹勺舀食。”读者在铿锵有声的语言之中仿佛听到锅碗瓢盆、刀斧碗筷都变成武林神器,烹饪这一平常过程竟如同兵刃相接般热烈,不禁让人想立刻出门购置原材料,也学厨界高人一试身手。

不光凭借着亲切可人之态,将吃之景象请出饭馆、客厅,将奥妙厨艺请出厨房要地,梁先生也擅书写由食物引起的文化轶事,无论放翁诗词还是老杜文章,都能引经据典、随手拈来。常常溯本求源,为原材料到《本草纲目》之中寻求解释。而且终生为学,常邀雅士共聚,徐志摩、胡适之等都曾是座上宾,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果然不负“雅舍”之名。

其实,对梁先生而言,做学问做文章早已成心间之事。即使战时在重庆友人家中得知美味的排骨萝卜汤之妙诀,也不禁起联想:“文字要做到言中有物,不至令人觉得淡而无味”,正与“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的萝卜汤做法同理,“少说废话”而已。

梁实秋半生飘零,早年美国留学,后在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各地奔波、任职或任教,纵然天南海北辗转四方,也可以说尽食天下之美,但是说起来还是童年时的北平美味最为珍贵。与先君去北平饭馆里的种种记忆,早随着一道道名菜深藏于味蕾,铭刻于内心。从不下厨的母亲,却亲自为他做最喜欢的肉丝韭黄加冬笋木耳丝,还有母亲做的杏仁酪,自然比别处都好。思乡伴随着味蕾的感觉,更多也是思人思事,看他写家常饼一段,我也想起妈妈做的饼来。

对家乡风味念念难忘的梁先生,曾于一个冬夜偶然听到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不禁出被窝、取油灯、看小贩刀刃横飞,遂得一盘,重新躺下,枕上咀嚼,直至入梦,这段可真让人“馋”。“馋是一种生理状态,也可发展成近于艺术的趣味。”梁先生此书,未见画册食图,只凭文字,便能够引人垂涎,真可谓强大的艺术“诱饵”呀。只是飘飘摇摇百年已过,当时之滋味不知何处可求,我们该如何解馋?好在先生文字妙趣斐然,随处翻来,皆可偷得一两处文字盛宴犒赏自己,也是莫大的安慰了!

□张倩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