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双脚踏上光明路
跳跃的火苗
时光深处的暖意
加强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彩叶观赏期服务保障工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脚踏上光明路
——读许海涛《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
 

作家许海涛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是以陕西“自强励志好人”张喜平等人为生活原型创作而成。时间、地点、主人公,无一虚构;养老、育小、卖鸡蛋,俱是事实。此书“非虚构”的特质,似更接近于人物传记或人物通讯,但字里字外,由始至终,却是小说笔法。

作家的匠心独运之处在于,巧妙地以时间推移为序,将张喜平这个关中平原上的盲人农民直面黑暗的挑战,用一颗颗新鲜又暖心的鸡蛋,用50多年如一日的坚强、坚韧与坚定,铺就了一条光明人生路的多舛命运与感人经历,“浓缩”于短短的一天之中。又用情感的显微镜与艺术的透视镜,将那些公众不曾关注或轻易忽略的描摹插补、对比烘托,生动还原了张喜平的良善、执著与乐观本色,精心塑造了其真诚、豁达、慈孝的丰满形象。

先天失明,青年丧父,张喜平自然是不幸的。然而,不等不靠,自强自立,张喜平以远超常人的毅力、恒心与坚忍,活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大写之人。杜甫有诗云,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让我们简单看看这样一组数据吧:身高不足1.6米,每天拖着约200斤鸡蛋,换乘2次公交,行程约30公里,辗转叫卖13个小时左右,一句平实的方言广告词“卖鸡蛋嘞”一喊就是近40年……最关键的,他是盲人!“凌雪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每一步前行都意味着磕碰、艰难与危险,每一声吆喝,又透溢着诚信、热情与渴望。

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纤毫毕现的心理描写以及极具地方化、生活化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让张喜平走出了纸页,走出了地方,走向了全国,走进了亿万人的内心。尤其是张喜平与多爱之间的心有灵犀,那份杏花一样明媚却又深埋心底的情感——明明知道彼此相爱,一个愿嫁,一个却又拒娶(因自身残疾,不想拖累女方),其间的伤与悲、怜与惜、怨与叹,因作家的灵动描绘,让人直觉细腻温情而又感喟万千……

如果说,孝亲敬老、盖房置家尚算是张喜平的“本分”,那么,抚育弃婴,供其读书,待其出嫁时彩礼却分文不收,时时替人着想,处处与人为善。对尸位素餐、故意刁难的郑主任、连盲人也骗的“王会计”之流的疾恶如仇,对村里麦绒嫂、编担笼的焦哥、公交驾驶员及一直照顾他生意的老刘哥等,他则知恩图报,私心尽去。甚至在捐款抗疫外,连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愿望都提前“办妥”了,这无疑体现了张喜平的仁义、大爱与高格。

“善人者,人亦善之。”且不说书中的高警察、敏生局长及周哥等“有头有脸”的人物,对张喜平及其母亲、义女的生活常常牵念于心,每每施以援手,更难得的是回坊的店主、伙计及吃客等市井百姓,也早已把张喜平当成了街道的一分子,信任他、敬佩他,更关爱他、帮助他,以至良善与仁爱之花开遍了张喜平的足迹延伸之处——日复一日,公交司乘对他热情照顾;老彭乐意趴在地上给他义务修车;小晁拍视频宣传他还不忘分成;采访他的不知名的“北京人”转身送了他一套价值5000多元的音响,只因他爱听秦腔又舍不得购买好设备……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西安回坊,在互联网上,有人称新晋入选了“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的张喜平为“盲侠”,更有人说他不是盲人,是“超人”……似乎都不为过。张喜平以勤劳的双手、良善的本性与“不倒翁”精神,在命运的账簿上一笔一画地铭刻下生而为人的尊严与价值。这亦正如小说中清真寺的老者所言:“卖鸡蛋就是修行。坊上巷巷道道是你的道场,担笼是你的经书,鸡蛋是你的经文。”愿读了小说的你、我,在余生里,都能以张喜平为榜样,努力修炼,微笑前行,与这世间的美好环环相扣……

□刘敬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