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法治体检”规范企业用工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让“暖蜂一条街”更便捷贴心
培养更多 有区域特色的技能人才
电子身份证
用“阳光清风” 驱散跟帖评论的“灰霾”
警惕违规家教披上“家政外衣”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让城市有大爱无障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违规家教披上“家政外衣”

 

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简历出众的求职信息,而她们的求职岗位是让人感觉不太需要高学历的家政服务。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求职者的平均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学历本科起步,精通两三门语言,手握各种证书,部分还有留学经历,各式各样的标签让人眼花缭乱。(11月17日《法治日报》)

以“家政阿姨”名义从事家教活动,属于变相违规校外培训,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既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加深了家长焦虑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必须予以警惕和遏制。这种行为极具隐蔽性、分散性、多变性,对于监管提出严峻考验。有关部门应坚持标本兼治,协同联动,严肃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行为。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平台家政求职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对于资历明显与岗位不符,暗示可从事家教的信息予以重点关注;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发动公众监督,让违规家教无所遁形。

加强家政行业自律,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也不可或缺。此前,上海市家政行业协会就曾通告会员单位,不要涉及家教(学科类)类服务,不要在网站(或App或小程序或企业公众号)发布家教类中介信息,严防超出经营范围。各地家政行业协会都应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家政企业强化内部管理,不“钻空子”,不打“擦边球”。对于违规从事家教活动,构成超范围经营行为的,市场监管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还是减少校外培训需求,铲除家教市场土壤。各地中小学应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落实课后延时托管政策,推动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盲目追捧学科成绩,注重孩子兴趣、爱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