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竭尽全力让更多淋巴瘤患者重获新生
做好地铁检修的“主心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竭尽全力让更多淋巴瘤患者重获新生
——记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炎
张炎(右二)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炎在分享他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学习体会时表示,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以淋巴瘤为例,该病5年生存率仅为38.4%,距离‘2030健康中国’制定的46.6%目标,还有较多提升空间。”

事实上,张炎和团队一直在努力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他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努力提升淋巴瘤的诊治水平。近年来,张炎对多种淋巴瘤亚型的原创性、高效低毒化疗方案进行探索,使血管内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不断提升,帮助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重获新生。

攻坚克难,成为淋巴瘤患者的“守护神”

“怎样当一名好医生?”从踏上求学之路开始,张炎便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应该在患者需要的时候,做到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做到召之即来,战之即胜;在同行需要的时候,做到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在大众需要的时候,要科学向善、科普为民。”张炎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最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张炎便选择将少见类型的淋巴瘤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协和富集了各种疑难罕见疾病,看的多一些,经验就多一些,突破的空间也更大。我希望和同事一起,为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一位20多岁的姑娘千里求医,找到了张炎。她罹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高IgE综合征。因为皮肤的反复感染,她的面容苍老;因为肺部的反复感染,她的肺脓肿严重,肺功能很差;因为全身免疫力低下,她不幸并发了侵袭性淋巴瘤。外院怕加重感染,不敢用化疗药。不化疗,侵袭性淋巴瘤进展迅速,姑娘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甚至有医生断言“生存时间不超过半年”。

张炎根据经验预判,患者虽然免疫缺陷,但中性粒细胞计数尚可,可以承受化疗。他从低剂量开始,一点点调整化疗方案,又请感染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制定出个性化的抗感染方案。最终,张炎探索到一个既不会加重感染,又在理想范围内的化疗方案和剂量。在科学预判和严格管理下,患者完成了6个周期的化疗,侵袭性淋巴瘤得到了有效控制。家属感激得泣不成声,“如果当初没找到您,都不敢想象,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张炎表示,“医者,看的是病,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对我而言,好医生就是每一次诊疗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这是我作为医者的初心,也是我奋斗的方向。”

勇敢逆行,在抗疫前线设立骨髓检查室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张炎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的一员。

新冠危重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血细胞减少的变化,骨髓检查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但污染区标本外送受限,骨髓检查无法开展。作为血液科医生,张炎主动请缨,与医疗队同事一道改造、搭建了污染区临时骨髓检查室,从而实现从床旁骨髓穿刺到显微镜下出报告的“一条龙作业”。通过骨髓检查,医疗队发现:危重症新冠患者骨髓增生低下很常见,但没有观察到噬血现象。这一发现对后续的治疗产生了帮助。

其他病区听说协和的红区可以做骨髓检查了,也把骨髓标本送了过来。“这个‘战地’骨髓室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为危重症患者做好服务,我很骄傲!也很庆幸我在协和得到了全面严格的训练,任何时候都‘来之能战’。”张炎说。

勇攀高峰,致力医学创新发展

张炎与同事们在武汉共救治了109名新冠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协和医务人员发现,部分危重症患者出现肢端青紫等微循环障碍表现,甚至会出现“黑脚丫”,提示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高凝状态。

医务人员与协和大后方的多学科团队紧急沟通,确认存在高凝状态,于是迅速制定出规范的抗凝治疗方案,同时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免疫风暴、疾病进程及预后的研究。

随后,张炎等年轻医生作为第一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是国际首次报道新冠患者体内出现抗磷脂抗体的现象,为“患者凝血异常机制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对临床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指导。协和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低分子量肝素抗凝的治疗策略,使新冠危重症患者死亡率下降了40%以上。

张炎认为,临床工作是医生的立身之本,临床研究是推动医疗进步的原动力。近5年,张炎服务门诊患者高达2万余人次,管理住院患者5千人次,总工作量在内科名列前茅;负责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探索高效低毒的化疗方案,使治疗的总反应率从30%提高到60%,让很多淋巴瘤患者重获新生。 

近年来,张炎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内临床研究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200分,他引超过1500次。 这些成绩对张炎而言都不重要,一次次的“归零”使张炎不断积累、不断攀升。他说:“在参与援鄂抗疫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14亿人民的庄严承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一名普通医生,我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石海芹 通讯员 干玎竹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