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职工之家不是什么新课题,追溯这项工作,至少有30年历史了,各地工会都有许多成功实践和经验。哈尔滨市总工会的做法新意何在?新就新在“动态”二字,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职工之家建设。
《工人日报》报道,2018年以来,哈尔滨市总工会针对职工之家活动阵地存在的设施设备“少老旧”、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出台了《哈尔滨市总工会进一步加强职工之家活动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哈尔滨市职工之家活动阵地器材配置使用管理制度》及其补充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是哈尔滨市总工会在探索规范化建设、管理、使用职工之家阵地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整套规范要求。这些规定不是一次性出台,而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修订、更新、完善的结果。
建设职工之家不是什么新课题,追溯这项工作,至少有30年历史了,各地工会都有许多成功实践和经验。哈尔滨市总工会的做法新意何在?新就新在“动态”二字,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职工之家建设。
大凡一项活动(工作)开展久了,总不免产生“疲劳”状态,陷入某种惰性,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和新问题的产生,如果不能及时对活动部署、工作要求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更新、完善,可能出现“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现象,致使活动(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更新、完善也是一种创新——创造新的方法、内容、状态。
譬如,哈尔滨市总工会对职工之家阵地建设需要购买的器材,从种类、型号到质量、价格等都制定了基层可操作的规范。这些看似“小事”的规范,却关系到职工之家能否吸引职工群众,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工会活动(工作)的效果。新规范的出台,没有一番调查研究,没有认真谋划调整,新的方法、内容、状态就提不出来,而调查研究、谋划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其实,比配置各种器材更重要的,是职工之家作为工会活动阵地能否有效发挥吸引职工、服务职工的作用。基于这样的思维,哈尔滨市总工会规定,突破最初“一家一阵地”的单一模式,采取共享工会服务资源、辐射惠及更多会员职工的办法,采用党工共建、社企联建、“会站家”齐建等方式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有效地扩大了职工之家的覆盖面,提高了职工之家的活动效果。
由职工之家建设推及工会其他工作,同样有一个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调整、完善的问题。工会的许多工作形成“品牌”,都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且深入人心的,也是不断调整、完善部署、要求的工作成果。如果部署、要求“始终如一”,因循守旧,不能适应和满足变化了的情况,也不可能成为“品牌”。因此,完善“品牌”就是创新。
有的同志认为,创新应该是“人无我有”,独树一帜。因此很难。其实不尽然。任何创新都不是“横空出世”,总是在既有基础上的或调整、或修订,使之出新。“人无我有”、独树一帜,固然是创新,但完善既有的活动、工作同样也是创新。按照唯物主义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动态就会产生变化,变化包括自身,也包括所处环境,与时俱进,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才能产生新的工作效果。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