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爬格子”之路
麒麟不寂寞
人类的永恒之爱
■征稿启事
疫情期间停工引发的劳动争议, 已过仲裁时效的如何处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爬格子”之路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用“爬格子”来形容写稿子。大概是因为把写好的稿件投到各类报刊编辑部前,需要用带格子的稿纸工工整整地誊写再寄出,所以用“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的写作过程。我喜欢“爬格子”,十多年来,亲历过“爬格子”的鸟枪换炮,更深切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在学生时代就喜欢上了“爬格子”。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脑还没有普及,写稿的时候要在方格信笺上工工整整地誊写好稿件内容,再送到相关部门审核,签上“此文属实、同意投稿”的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之后,再装进信封按照不同报刊的地址邮寄出去。

誊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稿,需要端坐在桌前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上大约一个小时。每誊抄完一篇稿件,我就会对作者自称“笔者”,写作誉为“爬格子”,写作厉害的人叫“笔杆子”这些话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后来,我进入了报社,开启了专职“爬格子”的生涯。在报社工作之初,编辑排版还是需要“爬格子”的。那时,报社有专门的照排室,电脑很宝贝,有防尘防潮和通风设备,非专职人员很少接触。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先将来稿选出来,删改、提炼、定稿,数出每篇稿件的字数,在排版纸上画出文章的位置,核准字数,标好标题、正文以及插图的位置,文字分栏数及走向……也就是说,编辑将文稿交给排版员之前,已经在排版纸上“爬”过一遍格子了。

伴着“爬格子”的还有“剪胶卷”。数码相机普及之前,拍摄新闻或风光图片需要用胶卷,一卷胶卷36张底片,为节约耗材,每次去拍新闻图片时,对需要拍摄的场景总是想了再想、构思了再构思,然后再谨慎地按下快门拍照。为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一卷胶卷尚未用完,就需要到相片冲印部剪出使用了的部分底片冲洗照片,供报纸采用,留置在胶卷筒内未使用的部分第二次、第三次再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快速高质量发展阶段,各行各业日新月异。写稿告别了端坐在桌前“爬格子”的状态,在电脑上甚至手机里打草稿、修改、定稿后,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发往要投稿的新闻媒体。

同时,数码相机迅速普及,在新闻现场采访再也不用抠抠搜搜地谨慎按快门拍照了,可以随时启动连拍按键,把工人施工、农民劳作等等新闻细节多次捕捉。同时,在新闻现场就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直接回传视频、图片、文字,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直播新闻事件的点点滴滴。

这些改变,是发生在每一个编辑部、每一名写作者身上最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司空见惯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吗?

□诸葛保满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