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与丰台站的 情缘
■征稿启事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因受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期间职工工资如何支付?
查处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违法行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读徐风《做壶》
 

喜欢喝茶的朋友都知道,要品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茶叶,外加一壶好水之外,还需配上一把质地优良的壶具,如此,整个品茶的过程,才堪称一种妥妥的享受。那么,好的壶具哪里寻?著名作家、紫砂文化研究者徐风在其著作《做壶》中给出了答案。

在茶界,上等的紫砂壶历来是茶友们梦寐以求的茶之重器。这些做工精细,包浆圆润的茶具,大多采用江苏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泥,运用几十道传统工艺,全凭手工制作完成。紫砂壶之所以赫赫有名,除了得益于紫砂泥无以伦比的先天优势外,精密的制作工艺,以及民间艺人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些因素的累积叠加,终使紫砂壶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始终能够笑傲中华茶具市场。

书中记载,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经一代代制壶人的努力,在500年的传承中,既秉持着严谨而精细的制作工艺,也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制壶大师,顾景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紫砂壶的传人,在继承传统制壶工艺的基础上独创出的茄段壶,就像一股清流,把紫砂壶的创作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地。而他的弟子葛陶中深得师父顾景舟的真传,他所制作的茶具,也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本书忠实记录下了葛陶中追随顾景舟,用其高超技艺制作茄段壶的全过程。

全书循着葛陶中的制壶脉络,现场还原了恩师顾景舟不凡的制壶技艺,为我们揭示出古法制作紫砂壶的奥秘。作者认为,要做出一把精美的紫砂壶,各环节的工作都必须做到位。首先,要做好“选泥”这个重头戏。“选泥”就是选择原材料,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很需要花一番心思和技巧,从挖矿土,到整合为泥,再到千万次的捶泥,每一步都是耐心和技艺的大比拼。其次,是制壶的过程,这个核心的步骤最考验人的心性。整个制作环节,前前后后需要经历千万次的敲击和锤打,一方沉寂的泥团方能渐渐被制壶人巧妙地“唤醒”,再经过一番精心的组装捏合,由打泥片,到打身筒,再到打印章等十几道烦琐工序,一把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才算基本告一段落。

紫砂壶,虽则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壶具,但要真正把它做好、做精,可没那么容易。作者在讲述茄段壶制作流程的同时,也将顾景舟等一代匠人的制壶“秘笈”精心提炼出来。令人玩味的是,在公众看来,做一个好壶,手上功夫最为关键。可在顾景舟看来,做壶者其实更需要一份心性的涵养。因为做壶是一件雅事,特别讲究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正所谓境由心生,做壶者只有保持一份好的心情,才能做到慢工出细活,做出精品。他还特别总结出“三不做”的戒律,即“阴天落雨不做,身体不适不做,心情不好不做”。与其说他们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大师,不如说他们是珍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学家。在几十年的艺术追求中,他们总是把最积极、最阳光的一面展示在一壶一器的制作中,从而用生命中的激情和饱满,创造出了一件又一件传世佳品。

宁静的午后,喝着紫砂壶里溢出的清澈茶水,展开《做壶》橘黄色的书封,脑海中不由得涌现出唐代大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里的那句千古名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原来做壶与做人竟是如此的相通,做壶一如做人,繁华落尽见真淳,人生大美简中求。这样想着,一缕阳光照射过来,瞬间满室生辉,心也不禁豁然开朗……

□钟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