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产业园区设立便捷、平价、正规的医疗服务点,不仅有助于缓解“看病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不仅满足了职工就医需求,而且推动了患者分流,缓解了医院压力。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项工作是由工会出资建设的,彰显了工会服务职工的责任与担当。
“看病难”是困扰职工群众生活的大问题。如何有效缓解?近年来上上下下都在积极探索。2020年以来,青岛市总工会将职工互助保障服务链条由病后救助向病前预防延伸,投入资金,开展“职工健康直通车”服务。市总职工服务中心在职工人数相对较多的会员单位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分批建设100处“职工智慧健康驿站”,与签约医院联合开展专家坐诊、线上线下健康讲座、畅通就医通道等服务,两年累计服务职工40余万人次。一些职工感叹:“曾经厂里的医务室、保健站又回到职工身边了。”(8月29日《工人日报》)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头疼脑热;年岁稍长,各种常见病、慢性病更需要不时求医问药。但是,去一次医院有多难?要花多少时间?绝大多数职工都有亲身体验。由于“看病难”,太麻烦,许多人不得不减少甚至放弃了就医机会。显然,这对职工身体健康十分有害。
计划经济年代,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设有医务室、保健站,大型国企甚至有科室健全的职工医院,满足着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职工就医需求。后来,随着企业体制改革,这些医务室、保健站、职工医院都被陆续撤销或“剥离”了。
撤销或“剥离”企业医疗机构,破除“企业办社会”的计划经济模式带来的各种弊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企业更好发展。因此,这项改革没有错。但同时,还必须承认,职工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是客观存在,而且随着职工队伍的扩大,这种需求有增无减。既然在企业不能就医了,那就需要社会保障给予满足。而目前我们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还不能实现有效的全覆盖,特别是在劳动者密集的企业、产业园区,“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工作有矛盾就要努力解决,职工有需求就要设法满足。青岛市总工会建设的“职工智慧健康驿站”,统一配置部分健康自助检测设备,职工可以自助监测自己的多项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加强自我调控或就医治疗;专家讲座,普及了健康医疗知识;针对职工面临的“上班看病要请假,下班看病来不及”问题,驿站与就近社区医院签约,选派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每周2—3次到驿站坐诊。职工头疼脑热,在驿站就能得到治疗,遇有重症或疑难杂症,可以通过签约定点医院开辟的会员绿色就医通道转诊就医。医院、医生也因此受益。用资源共享的方式缓解“看病难”,理所当然大受职工欢迎。
“医务室、保健站又回到职工身边了”,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非简单的“复原”。它不是计划经济模式的重现,而是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利用社会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和资源,通过签约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企业、产业园区设立便捷、平价、正规的医疗服务点,不仅有助于缓解“看病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不仅满足了职工就医需求,而且推动了患者分流、缓解了医院压力。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项工作是由工会出资建设的,彰显了工会服务职工的责任与担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贴心事”,体现了职工群众“娘家人”的深情厚意,无疑会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