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向下深深扎根,维权服务才会接地气有温度
金融“流动服务车”也是一种适老化服务
别让虚假入职体检报告 加剧就业歧视
让文明游园 成为一种习惯
“杀熟”
“直播带岗”搭建人才供需对接新渠道
清明祭扫“实名预约” 有助精准防控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虚假入职体检报告 加剧就业歧视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求职者为了确保入职体检顺利通过,会求助于“代人体检”中介机构。这些代检机构通过网络平台招揽客户,从寻找代检者到联系医院、体检机构,甚至到修改结果,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黑产业链,业务涵盖普通入职体检、健康证体检、事业编或公务员体检等,收费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并宣称“只要交钱就能搞定”。(3月25日《法治日报》)

求职者为拿到顺利入职的“通行证”,花钱购买虚假入职体检报告,既是典型的不诚信,也在法理上构成了民事欺诈。根据《劳动合同法》,以欺诈手段误导用人单位违背真实意思签订的劳动合同没有法律效力,如果求职者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害,须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求职者自身为传染病患者,找人代体检入职并因此引起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危险的,可能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还须承担刑事责任,求职者应重视此举背后的法律风险。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少求职者甘冒诚信缺失和法律风险购买虚假入职体检报告,深层上还缘于其背后的就业歧视焦虑。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将传染病病原、乙肝病毒等设置为必测体检项目,而这些项目已分别被2008年1月实施的《就业促进法》第30条、2010年2月人社部、教育部、原卫生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明令禁止,用人单位不能在这方面任性而为。

入职体检一头连着万千求职者的就业和家庭幸福,一头连着劳动力市场秩序的规范化运行,是最大的民生,不能放任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催生虚假入职体检报告非法交易灰色利益链条。唯有坚持既“治已病”又“防未病”的治理思维,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的最大公约数。□张智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