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疫情之下
化不开的思念
中药铺里的传统与温情
遭遇职场性骚扰,怎么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药铺里的传统与温情
——读卢俊钦《药铺年代》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过去,中药铺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张方子、几许药香裹挟人情世故。《药铺年代》为中医药从业者卢俊钦所著,他是顺安中药房第三代传人,书中记述了这家老药铺的时代变迁,回顾80多年的特殊记忆,重现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有济世救人积淀的智慧,有服务街邻留存的情意,更是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翻开此书,好似推开了传统中药铺的大门,38篇情趣小文如同药橱上的一个个抽屉,每个抽屉里都封藏着一段与中药有关的故事。卢俊钦从孕妇产后的生化汤、老人的养生药膳,到女性的养颜美容、生病的抓药问诊、邻居的香料配方,甚至离世后的药忏,娓娓道来,“由生到死,千百年来,一直在药铺的门前反复上演,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场‘毕业典礼’,药铺依然没缺席。”

以前,小地方没有大医院,如果遇到孩子半夜发高烧,真能急坏家人。这个时候,药铺便扮演了“急诊”的角色,应声开门后,会赶紧制作退烧药剂,虽然可能药价不菲,“不过会在半夜敲门的多是街坊邻居,总之,先让他带回家应急再说。”书中,卢俊钦还提到了父亲帮大家“补冬”的情况,即冬至前多准备三百多贴药膳,赠送给低收入人家。慈善无关大小,都是爱的传递,随着父亲“补冬”活动的持续,还带动了更多爱心人士的赞助,甚至白米和衣物几乎堆满了药铺的空间。

“牛屎膏不是真的以牛屎制作,而是调制后,颜色很像在乡间小路上常看到的一坨坨牛屎。”卢俊钦说,从前稍具历史的中药铺,大多会有自己调制的药膏,用以舒缓肿痛、治疗跌打损伤。而像牛屎膏这种平民化的外用药物,材料不外乎是些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及止血的药材,倒也很受居民的欢迎。

同行不见得是冤家,还可以是规避风险的合作伙伴。书中写有一则“借黑枣”的故事:有天,阿公让“我”到巷口的另一家中药房去借四两黑枣,表明来意后,对方很痛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一个孩子捧着四两黑枣跑回了家。后来才知道,现在极为平常的黑枣,在当时因为物质匮乏和中间商哄抬价格,其售价比人参还贵。从四两黑枣,可以看见同行间的情谊,看见彼此的互通有无,虽非富裕的年代,却少了同行相忌,多的是浓浓的人情味儿。

世上大概很难找到和药铺一样的行业,既要管阳世的生老病死,还要为刚离世的亲友开药方。卢俊钦讲述了“做药忏”的习俗,即有生病去世的人,亲人为了他不带着病痛离世而特意准备药忏法事。在作者看来,药忏仍是一味安慰剂,因为无论死者生前是何种病痛,所用的一律都是四物汤。无法忍受逝者到另一个世界还带着病痛,人们便以药忏来化解,同时也寄望化解开自己的心结,从这一点上来想,倒也可以多少理解这种仪式了。

药到病除,除去的是病痛,留下的是浓郁药香和有人情味儿的记忆。我们形容中药材时多用量词“味”,一味药就像映衬了百味人生的某个片段,点点滴滴、浮浮沉沉,真实而丰盈。正如卢俊钦在自序中写道:“如今,它(中药铺)已渐渐从日常里退位,但那些时代人情与香料配方,依旧可以跟着我们好久好久。”

□刘学正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