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大件的垃圾除了焚烧,还可以通过粉碎做菌菇棒等方式进行回收再利用……”说这句话的是怀柔区庙城镇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王绍海,他负责全镇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1年,通过实践探索出一套接地气、易推广的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并在2021年“V蓝北京”同心助力健康生活主题宣传活动中荣获“绿色生活好市民”称号。
说起王绍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就不得不提庙城镇大街小巷让居民赞不绝口的智能垃圾分类桶站。在推行《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初期,王绍海了解到,居民不愿用手掀开垃圾桶盖是导致垃圾被堆放在桶外的原因。于是他直接走进垃圾桶制造厂,自报家门与厂家沟通,把居民对垃圾桶的“吐槽”以及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厂家一一对接,协助厂家研发出一套集封闭箱体、语音播报、智能开门、自动消毒、分类投放宣传、自动破袋、自动压缩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垃圾分类桶站。目前,这种智能垃圾分类桶站已经在庙城镇、龙山街道和泉河街道的大街小巷投放700余套。市民王媛称赞道:“用手在垃圾桶前晃一下就开盖,而且还有语音提示我应该放在哪个颜色的垃圾桶里,又智能又干净,特别好用。”
此外,为了方便市民便捷投放垃圾,王绍海用脚步丈量走访镇域的每个居民小区、村庄,实地调研确定智能垃圾分类桶站投放点位,并根据市民反馈意见多次修正设置位置。与此同时,他还逐步在全镇推广“绿色银行”等垃圾分类奖励机制,推动全镇垃圾分类正确率达到90%以上。
不仅仅是垃圾分类的先锋,王绍海还是“变废为宝”的“达人”。一次,他在执法中发现大量木板被送进焚烧厂处理。既造成清运人力、物力的浪费,又不环保节约。于是,他主动联系到一家木制品处理厂,将木板粉碎做成种植蘑菇的菌棒销往市场。目前,这种二次回收利用机制已在全镇推广。“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将它们放到正确的地方就能‘变废为宝’。”王绍海说。
□本报记者 崔欣 通讯员 赵溪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