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圆满的冬残奥会,让世界看到了北京残疾人事业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冬残奥会为新的起点,今后如何更加深入地推动助残服务保障的进步?近一周来,记者采访了大量残障人士,大家所想各有侧重,但方向出奇的一致——希望残疾人辅具更加凸显个性化,甚至实现助残服务保障的“私人订制”。(3月16日 《北京日报》)
原北京肢残人协会主席刘京生家中的一颗螺丝钉,令人五味杂陈。刘京生在一块搓衣板的上沿嵌入一颗圆帽的螺丝钉,并将搓衣板用铁合页固定在墙面上。这样一来,只需咬住毛巾盖在螺丝帽上,刘京生就能利用毛巾上的小小凸起,帮助失去双臂的自己擦干耳廓里的水。这一看似不起眼,却又很实用的“土设计”,既体现了残障人士的自立自强精神,又说明了残疾人辅具个性化、精细化的重要性。助残服务要想实现“私人订制”,需要企业、政府和全社会多方发力。
过去,残疾人辅具难以做到“私人订制”,很大程度上源于小众化。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研发这类产品的性价比不高,企业缺乏积极性。然而,换个角度思考,恰恰是许多企业不愿涉足的个性化辅具领域,反而可以成为企业另辟蹊径的“蓝海”。企业不妨走进残障人士群体,认真聆听他们的诉求,在一些残疾人的“小发明”“小创造”基础上,进一步改造成为个性化辅具。只要产品契合需求,就不愁没有销路。□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