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民国书家巨匠再“聚”北京
冬奥建设者体验冰雪运动
CBA联赛应该是青少年的榜样
朝阳村民收到“精神年货”
北京演艺集团第二届新春贺岁演出季启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国书家巨匠再“聚”北京

 

近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任重高远——于右任、高二适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共展出于右任、高二适书法作品20余幅,显示了书法家们在草书创作、研究以及应用普及方面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两人的出身不同,境遇有殊,师承、取法也各有差异,却有着共同的艺术精神追求。

于右任出身贫苦,一生爱国恤民,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由于在新闻界和政治界有着突出影响,造就了其胸怀天下的艺术气质。

展厅正中有一副行楷书七言对联,最能体现于右任早期的书法面貌:“袖中异石未经眼,海上奇云欲荡胸”,十四个字,大笔纵横,开张雄阔,却又冲淡清奇。于右任书写有雄浑庄伟之气,他写行楷时,以汉隶和魏碑为底蕴,崇尚力量,平实中见雄浑;写行草书时,擅用圆笔,起笔稳重,收笔沉着,纵横流荡。

晚年的于右任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从而创立标准草书社,确立“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为草书文字的书写树立规范。他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编订《标准草书》刊印时,分文不取,只要求出版商把价格定得低一些,以便于读者购买。后世因于右任书法成就将其称为“千古草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于右任的“于草”也被人视为千金难求的瑰宝。

高二适的书学根植于中华经典文化精华,在作品《四体书谱》中,他以行、草、楷、隶四种书体抄录了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兼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全卷笔力弥满、意态婆娑、行气淋漓,可见他融“今草”与“古草”为一炉的高超技艺。

高二适善于帖学,尤喜唐太宗父子书风。他对读帖、临摹敏于思考,常有碑帖上随感而发的眉批、评注、题记、跋语,皆为一时一境之感悟心得,反复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高二适不仅细心研读每个字的形质、神采等书法本体要素,还在纵向上考其由来,从文字书体的演变上探其原委。这种书法研究方式使得他始终能在自由的状态下享受临书的快乐。展厅中有一幅《刘桢公宴诗一首》,是高二适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时的作品,体现了他晚年的“二王”书风。刘桢是东汉末年名士,为“建安七子”之一。高二适十分偏爱这一首“公宴诗”,这件作品也被写得草意连绵,墨气淋漓,体脉遒劲,有风樯阵马之势。

高二适治学严谨是在书法圈出了名的,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是与郭沫若真伪论辩王羲之《兰亭序》的一段佳话。1965年,高二适独持己见,先后撰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两文,立论精严,援据充分,确证《兰亭序》非伪。其“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学术精神与品格于此可见一斑。

高二适经常将学习书法的感受与挚友分享,这些感受也被留在了通信之中。在此次展览的展厅中便陈列了不少高二适《致陶白手札》,其中一封这样写道:“陶老先生:承枉驾,又闻即返扬城,不克往返,殊悒悒也。奉拙诗一首为公解嘲,可乎?”书法家将自己生活中的琐事与感受,一一告知对方,让观者颇觉有趣。

□娄敏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