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辈的赞歌
时代留痕,文明蝉蜕
雪夜灯火
订立遗嘱要保护弱者的权益吗?
公 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留痕,文明蝉蜕
——读潘伟《百工记》
 

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以打铁为例,铁匠人生有“三难”:一是穿新衣服难,终日与火打交道,锤子落、火星溅,浑身衣服即成马蜂窝;二是剃头净面难,铁屑扑脸入发,剃刀遇粗脸豁口卷刃;三是相亲娶妻难,四季烟熏火燎,脸似黑包公,鼻孔像烟筒,人黑家穷,哪个姑娘喜欢?铁匠这手艺,看似人人敬而远之,然而在农耕社会,铁匠是乡村“八匠”之一,村头镇尾都有铁匠铺。铁匠铺里那透红的铁块儿、熊熊的炉火、铁匠奋力击打的背影,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是我们生活中常最见的场景。

俗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铁匠自然也不例外。不过随着科技发展,日用铁器或用机器锻打或被不锈钢替代,铁匠之业难以为继。随着那一批老铁匠的逐渐离世,铁匠铺终将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其实,即将湮没于历史的又何止铁匠呢?我国农耕经济延续数千年,手工业发达,这是农耕文明的积淀,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与生命记忆。从原始手作到机械生产,从乡野集镇到摩登都市,老行当里留存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旧物什上铭刻着一代人的光阴。它们是时代的留痕,也是文明的蝉蜕。

历史从来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广东作家潘伟认为,百工技艺,或发扬光大列入“非遗”,名扬天下;或后继乏人沦为夕阳行业,行将淘汰。然而技术有高低,行业无贵贱。旧时“三百六十行”,都应逐一定影,为之作传。因为它们是物质文明之遗存,是祖祖辈辈曾赖以生存的手段。近年来,潘伟在全国各地寻作坊、找旧铺、访工匠,用影像记录下民间的劳作与生活。潘伟出版的《百工记》包括“民生之本”“亦工亦商”等七部分,从衣食住行、工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地展现“三百六十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既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本书是一部记录中国民间行当百业的图文集,作者走访各地采集百业信息,或亲临劳动现场,或寻访手艺匠人,拍摄了近250幅图片,涉猎的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它们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在潘伟的镜头和笔下,弹棉匠老覃、糊“狮头”的盘叔、刻墓碑的老陈、钉木屐的老吴、锔瓷碗的田师傅……他们用自己辛苦劳作的人生,在新旧行业的兴替更迭中,见证着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流变。

一个行当,一部历史;一门手艺,一种生活。从本书中,我们可以探寻物质变迁中不变的人文精神,读懂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

□彭忠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